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這一天,賀年大典結束後,湯和又去便殿朝見。閑談中,朱元璋詢問他家鄉的“稀奇事”。湯和害怕落個對皇帝不忠的罪名,如實彙報了一件事:太師李善長在家鄉興造新宅時,曾向他借用三百個衛卒,但被他拒絕了。朱元璋口上讚揚湯和忠誠可嘉,心裏卻暗罵李善長擅作威福。湯和昕到讚揚,心情卻十分沉重。此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父子已牽進了胡黨,李善長也處在岌岌可危的境地。為了洗刷自己,卻幹了一件落井下石的卑鄙勾當,實在是愧對老友,有失仁心義德!
風燭殘年的老人,經不住精神折磨,在京城病倒了——中風不語。
朱元璋得報,立即前去看望,並派人把湯和護送回風陽家中。待湯和的病情穩定之後,又命湯和的兒子護送到京城,隆重設宴,百般撫慰……
太子朱標死後,開國功臣將帥,差不多誅殺殆盡。浴血奮戰、一起拚殺的兄弟,一個個被自己打發去了黃泉路,朱元璋有時也感到冷清與悲涼。不由得想到了仍然活在人世的湯和。這個寡言少語的放牛夥伴,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給他安慰,他走投無路時,把他帶上了投軍發達之路。連得到漂亮的女子,也獻給自己享用,真可謂是患難知己。能經常在一起敘敘舊,說說憋在心頭的困擾和煩惱,該是多大的樂趣呦!可是,眼下湯和已經身不能動,口不能言,來到麵前,也如麵對一截木樁,無法交談一句!
“唉!老朋友不能說話,相對無言坐一陣子,喝一杯茶也好呀!”兩行老淚滾下了朱元璋的雙頰。他命令趕製了一輛安樂車,派人把湯和接到了京城。
當湯和被推進謹身殿的時候,朱元璋情不自禁地站起來,快步迎上去,拉住老夥伴的手。半晌說不出一句話。湯和更是感動得胡須顫抖,熱淚滾滾……
久別的悲涼過去之後,兩人終於破涕為笑。朱元璋命內侍把湯和推到自己的麵前,滔滔不絕地講起幼年的往事。似乎又回到了天真爛漫的童年時代。說到高興處,他一隻手握著夥伴的手,另一隻手拍著他的手背,問他聽清了沒有?湯和一邊緩緩地點著頭,一邊傻呆呆地咧開嘴,露出艱難的微笑。
這次難得的會見,成了他們的最後訣別。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久病的湯和溘然長逝,享年七十歲。死後被追封為東甌王。在開國重臣中,湯和是惟一一個得到善終的人。
無獨有偶。還有一個人和湯和一樣,由於懂得尺蠖的屈伸之法,善於偽裝自己,也逃脫了斧鉞之災。不過,他的功勳地位,無法與開國元勳相比擬。這個人名叫郭德成,是朱元璋的小舅子。
郭德成是郭山甫的三兒子。
郭山甫慧眼識英雄,在朱元璋尚未發達之時,就將女兒郭銀月送給了這位領兵元帥。朱元璋登基後,郭銀月被封為寧妃。大哥郭興,二哥郭英,都曾擔任朱元璋的貼身護衛。郭興曾封鞏昌侯,洪武十七年病死。六年後成了“胡黨”,被滿門抄斬。
郭英一直得到朱元璋的寵愛。洪武四年,被任命為河南都指揮。朱元璋讓郭寧妃為郭英設宴送行,顯示了非同尋常的恩澤。洪武十四年,郭英隨傅友德遠征雲南,擔任永寧、烏撒一路的總指揮,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夜渡赤水河,與東路大軍在烏撒會師,使雲南北部諸部族望風降伏。由於戰功顯赫,晉封武定侯。
郭英勤奮好學,粗通書史,對朱元璋相當忠誠。但他生性粗疏,常常忘記檢點,甚而越軌不法。曾經私下調軍卒為自己修造府第,違禁私養家奴,甚而擅殺無辜。但朱元璋一再破例寬恕了他。究其原因,首先是形勢的需要。洪武一朝,四疆一直戰事不斷,北麵與蒙古殘元對峙,東麵有倭寇騷擾,西部與南部,不斷發生少數民族的叛亂。朱元璋不能把所有的將領都殺光,必須保留幾個既可以禦敵,又不足以威脅皇位安全的二流角色,耿炳文和郭英就屬於這樣為數不多的幸運者。當然,郭英的僥幸,除去這個原因之外,與郭寧妃得寵也有著直接的關係。
郭英的妹妹郭寧妃,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又很會處事,所以,一直深得恩寵。馬皇後死後,朱元璋命她掌管六宮,雖無皇後之名,卻有皇後之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樣一位賢惠仁德的皇妃,竟然橫遭不測。
有一天,寧妃在侍寢時,見皇帝顛倒馳騁,興致極濃,便趁機勸道:“臣妾不明白,朝廷怎麼有那麼多的奸黨?皇上還是應該少嗜殺,好生積德的為是。”
誰成想,一句話把朱元璋惹惱了,指著她的鼻子破口大罵:“怪不得你大哥成了胡黨,原來你跟他們是一路子貨!讓你這樣不懂事的東西掌管六宮,不把她們都帶上邪路才怪呢!”
朱元璋翻身爬起來,憤憤走了出去,立刻降旨,免去寧妃掌管六宮的名分,賜給一條白練,讓她自盡。同時命令李賢妃接替了她的職務。
等到怒氣平息,朱元璋悔恨莫及,覺得寧妃從無過錯,堪稱是六宮的表率。因為一言冒犯,便憤而賜死,實在對不起患難與共的愛妻,對不起賞識自己的郭山甫老人,也對不起追隨效力多年的郭氏兄弟。就是在皇帝的自怨自責中,郭英保住了爵位、富貴和性命。
郭寧妃的三弟郭德成,生得俊秀文弱,討厭耍槍弄棒。但他飽讀詩書,洞察世情。朱元璋一直很喜歡這個小舅子。開國之後,給了他一個驍騎合人的閑差。
郭德成一直跟隨姐姐、哥哥住在應天。如今,眼睜睜地看著大哥和姐姐無端蒙冤而死,妃、侯的寵榮,不過是過眼煙雲。再看朝廷上下,為了功名利祿,你爭我奪,狗撕狼咬。姐夫朱元璋則想通過大殺大罰,威壓天下,以保住朱家的千秋江山。而且性情喜怒無常,多疑嗜殺,使人防不勝防,恐懼異常。為了躲開是非的旋渦,排解心中的苦悶,郭德成放浪形骸,耽情詩酒。他最佩服的人就是陳遇。陳老先生精通天文地理,占卜術數,秦從龍推薦他擔任朱元璋的幕府,許多奇謀密議都出自陳遇的擘劃。朱元璋多次授陳遇官職,都被他婉言拒絕,即使疾言厲色也毫不退讓。這反倒使朱元璋更加信任和寵愛。郭德成覺得,陳遇不愧是洞天察機、深得事君之道的高人,泰山喬嶽、天高海閼的大丈夫。因而經常登門請教,處處效法。
為了避免朝臣們爭利於市,爭名於朝,互設陷阱,互相撕咬。越是淡泊名利的人,朱元璋越是願意重用。他強拉陳遇做官,就是出於這樣的心態。如今,他又發現,郭德成雖為貴戚,卻不媚上、不鑽營。便認定他品德端正,堪作大用。加上對郭寧妃心中有愧,愛屋及烏,便決定給小舅子加官進爵。不料,郭德成堅決不肯接受。
這一下子惹惱了朱元璋。皇帝乃是九州之主,黎庶的主宰。他不叫你做的事,你不能爭著做。施恩讓你去做的,你不能推辭。爭是勢利,品行不端;推是無理,蔑視皇帝。所以,朱元璋親自召見小舅子進行教訓。
他變著臉,冷冷地說道:“朕念你長期追隨,忠心可嘉。你兄弟皆列侯爵,惟有你處於下僚,故而想提升你的職位,以享太平富貴,你為什麼屢屢推脫呢?”
郭德成趕緊跪下去,以頭觸地答道:“聖恩如天,臣非草木瓦礫,豈能不知?但臣生性愚頑懶散,嗜酒如命,且每每醉倒,以至忘卻事情的緩急,國事之重大。倘若擅居高位,不僅耽誤國事,亦且有負皇上重托——皇上愛臣,反成了殺臣。人生莫過於率情適意,但得囊有餘金,樽有酒漿,於願足矣。其餘非臣所望,俯乞皇上鑒察。”
話說得誠懇坦率,反倒使朱元璋高興起來。捋著稀疏的胡須笑道:“你說得是,人若都能這樣安分知足,我的刑罰就可以閑置不用了。”
於是,馬上賜給他黃封酒百壇,金銀各百兩,並命他常常進宮聊天。
有一天,郭德成在皇家花園陪朱元璋飲酒,見皇帝高興,忘了克製,加之腹中酒蟲抓撓不已,一杯接一杯地喝個不休。直到雙眼昏花,頭重腳輕,方才起身告辭。他歪歪斜斜跪到地上,向皇帝叩頭謝恩,結果,一頭栽倒地上爬不起來,連帽子也滾到了一邊。朱元璋見他沒骨章魚似的狼狽相,很是開心,又見他頭發稀疏,光光的頭頂,宛如一隻南瓜。不由大笑道:
“醉瘋漢,毛發稀少,莫不是飲酒過量的緣故?”
郭德成醉眼惺忪,歪著頭,梗著舌頭答道:“皇上看它少,臣還嫌它多哩。臣恨不得全剃了,剃成個禿子,省去許多梳理的麻煩。”
禿子就是和尚,這話恰恰觸到了朱元璋的忌諱。他立即沉下臉,拂袖而去。
郭德成自知失言,當即嚇出了一身冷汗,酒也被嚇醒了。心裏像揣隻兔子,一連許多天,戰戰兢兢,夜不能寐。這一天,忽然想出了妙招兒:索性剃光了頭發,披上僧衣。四處遊蕩,嘴裏不住地念念有辭。仔細聽來,唱的好像是佛號。朱元璋得知後,反倒原諒了他。有一天,朱元璋對郭英說道:
“前些日子喝酒時,你弟弟聲稱要剃發為僧,朕以為是戲言,沒想到他果真遁入了空門。唉,隻有瘋漢,才做瘋事呀。”
“陛下說得是,我兄弟真的是瘋了。”郭英急忙附和。
此後,一個個功臣將帥被殺,郭德成依舊飲酒狂放,不避形跡。二哥郭英一日數驚,隻有他,飲酒裝傻,無憂無慮,安然度過了一生。
這是一個奇跡。因為朱元璋不但對功臣勳將誅殺殆盡,連他喜愛的嬪妃媵嬙也不肯放過,不少人,都無端死在了他的屠刀下。
不知從什麼年代起,家有餘財則室有小妾。錦衣玉食、美女嬌娃,成了男人們第一位的權利與享樂。掙紮在死亡線上的放牛娃,泥腿漢,大多窮得娶不上老婆。一旦揭竿而起,穿上一身“老虎皮”,就是混上個偏裨小校,也不忘私宅納妾,別室蓄美。至於做到公侯將相,更是妻妾圍繞,婢環滿室。信國公湯和在垂暮之年,一次就遣散了一百多名姬妾。足見,達官貴人身邊,有多少女人供他們享用。
身為一國之尊的朱元璋,雖然一再標榜,自己夙興夜寐,憂患國事,無閑暇、也從不迷戀女色。但那不過是狗肉館門前的羊頭,神像臉上的金箔。他對美人嬌娃的迷戀,比之常遇春、湯和等人,並不遜色。登上皇帝寶座之後,這個醜陋無比的麻臉漢子,雖然不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但供他享用的絕色麗姬,也足有數百人之多。每當占領一個地方,他都要派親信四處搜羅,或者接受他人饋贈的消魂尤物。即使已經訂婚的女子,或者是喪夫的寡婦,隻要楚楚動人,秀色可餐,他都要千方百計弄到手。濠州城裏的胡寡婦,陳友諒的愛妾,元宮中的蒙古、高麗玉姬美嬡,統統來者不拒。哪個有幸懷上孩子,算是天賜造化,可以跳出“宮女”的苦海,躋身到嬪妃的行列中。不然,則終生為奴。連個“主子”的名分也混不上。老婆多,子女自然就多,朱元璋總共生了四十二“龍種”: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其中就有蒙古和高麗女人生下的。
自古以來,貞潔與忠誠,是女人必須遵守的條律,與男人毫不相幹。婦女不貞,則犯“七出”之條,輕則被休,重則被殺。女人如果要求丈夫忠貞不二,幹涉他納妾娶小、風流放蕩,則是不可寬恕的妒婦、醋壇子。朱元璋就是這樣一個封建禮教的忠實捍衛者。那些替他打天下而獻出性命的將領,他們的子弟都繼承了父兄的爵位和俸祿,過起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而那些無子女的遺孀,卻失去了生活保障。朱元璋視而不見,任憑她們啼饑號寒。
無奈,她們聯合起來麵見皇帝,懇求給予救濟撫恤。朱元璋對這些不幸的未亡人,竟然如此進行“安撫”:
“你們來得好,我正愁沒有工夫找你們呢。”他皮笑肉不笑地說道。“你們平日裏,一個個凶悍忌妒,容不得丈夫納妾生子,不但絕了我功臣的後嗣,還落得孤苦伶仃無人奉養。這叫自作孽,不可活,怨不著別人!朕可以叫禮郝給你們撫恤:每人發給木碗一個,打狗棍一根,都到功臣的門口乞討去——給天底下的妒婦們一個警告!”
窮漢出身的大明天子,竟然如此狠毒地對待陣亡將士的遺屬,真可以說是。“皇恩浩蕩”了。這也難怪,因為“未亡人”們的“悍妒”,恰恰觸犯了他的喜好。剛剛做了兵馬統帥,他便以身垂範,金屋藏嬌,姬妾成行。等到做了皇帝,更是緊步曆代帝王的後塵,妃嬪序列,佳麗如雲,天天徜徉在逍遙河、溫柔鄉裏。
朱元璋共有多少嬪妃,他自已諱莫如深,史官們也弄不清楚。僅有記載的就有:孫惠妃,胡充妃、李淑妃、李賢妃、郭寧妃、葛麗妃、郭惠妃、達定妃、胡順妃、劉恩妃、鄭安妃,以及韓妃、餘妃、楊妃、周妃、翁妃、張美人等等。
正所謂取之如珠玉,棄之如敝屣。一貫迷戀美人的朱元璋,不僅絲毫不珍惜她們的童貞和奉獻,連她們的性命也視為草芥。有的雖然享受到了雨露恩澤的“寵幸”,卻很快被忘在腦後。就是生育子女封了妃的,隻要偶然惹怒了他,不是被打入冷官,就是被立即“賜死”。連恩人郭子興的親生女兒,他的第一位小妾郭玉琴,也曾遭他的嚴厲懲罰。
郭玉琴是馬皇後的義妹,郭子興與小張夫人的女兒。郭子興死後,由小張夫人做主嫁給了朱元璋,是朱元璋最早納的一房側室。後來晉封郭惠妃,生有蜀王朱椿、代王朱桂、穀王朱檬三個兒子和永嘉、汝陽兩位公主,為朱家傳宗接代,立下了功勞。誰知好景不長,她的坦蕩直爽,不小心惹惱了朱元璋。一眨眼,“惠妃”成了“孽種”,受到嚴厲的處罰——打入冷宮!
郭惠妃的遭遇,並非是一個特例。先得寵,後被冷落關押,甚而遭到殺害,是許多嬪妃媵嬙不幸命運的真實寫照。
連做了未亡人的寡婦,隻要姿色出眾,同樣能得到寵幸。胡妃原是濠州人,婚後不久,丈夫扔下她去了豐都城。朱元璋在一次巡查時,無意中看到一位天仙似的美人從眼前閃過,立時像被攝去了魂魄。第二天即登門相求,意欲別室藏嬌,納為側室。土裏土氣、醜陋無比的小頭目,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胡母哪裏放在眼裏,被不軟不硬地拒絕了。
天鵝肉沒能吃到口,卻遭到一頓奚落,落了個大紅臉,朱元璋哪裏甘心。常常懷裏擁著的女人燕語鶯啼,嬌媚醉人,他的心裏仍然想著胡美人。
占領應天府以後,打聽到胡氏母女移居淮安。便立刻給駐守那裏的趙君用寫了一封信,“請費神玉成”。趙君用自然樂於巴結聲勢日隆的朱元璋,當即派媒人帶上彩禮前去提親。胡母覺得,麻臉漢的官越做越大,卻念念不忘自己的女兒,算得是個有情有義的人。何況,如今擁兵坐鎮金陵,封王封侯自在意料之中,女兒嫁過去自然是伸手穿衣,張口吃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當即答應了媒人的勸說。趙君用忙不迭地派人將胡氏母女送到了應天。
越是難於得到的東西,越是倍加珍惜,乃是人之常情。朱元璋多年的宿願得償,高興得像叫花子揀到了金豆豆。加之胡氏經曆過床笫之樂,比之那些不諳風月的羞怯少女,有著許多纏綿妙招。朱元璋如魚得水,如癡如醉。一連許多天,幾乎忘光了所有的女人,夜夜徜徉在胡氏的溫柔港灣裏。登基之初,便將她封為充妃。她的父親胡泉,則被任命為定遠衛指揮。直到她生下楚王朱楨,寵幸依然有增無減。誰知樂極生悲,一件意外的事件,不僅奪走了她的寵愛,連寶貴的性命也搭上了。
災難起源於宮中爆出的一件醜聞。
楚王朱楨離京去封地武昌就國不久,有一天早晨,太監在清理禦河中的枯枝落葉時,打撈出一個未足月的死嬰!
深官高牆,外人根本進不來。顯然,這是宮裏的人墮胎後,悄悄扔進去的。
嬪妃官娥受幸後,懷上龍種,乃是難得的寵幸。如能生下王子、公主,意味著身價倍增,一步登天。乞求都得不到的好事,誰會傻嗬嗬地去墮胎?毫無疑問,這是宮廷穢亂的鐵證。朱元璋得知後,氣得暴跳如雷。命令官正司嚴加搜查,凡是有嫌疑的官人,一律處死不殆!
不久,便得到密報:醜事是一個姓胡的所為。朱元璋立即想到了胡充妃。這個當初極不情願嫁給自己的妖婦,本來就是個一身事二夫、極不貞不潔的女人。睡到自己的懷裏之後,更是風情萬種,妙招不斷,讓人顛倒狂亂。這些年來,胡氏年長色衰,他再也提不起興致前去光顧。既然雨露寵幸早已沒有她的份兒,哪裏來的孩子?一定是耐不住閨房寂寞、夜長衾冷,去尋找另外解饞銷魂的門路,方才造出了孽種……
被愚弄被欺騙的厭惡與憤怒,溢滿心頭。朱元璋怒衝衝地奔到胡充妃居住的懿德宮,進行質問。
胡充妃見皇上怒衝衝而來,不知出了什麼事情,急忙跪到地上迎接。“臣妾不知皇上駕到,未曾遠迎,請皇上恕罪。”
“你不來迎接,朕可以原諒你。你所犯下的彌天大罪呢——也是可以原諒的嗎?”
“什麼彌天大罪?皇上的話臣妾不懂。”胡充妃被驚呆了。
“哼!你自己做了醜事,卻在這裏裝糊塗!”
“皇上這麼說,臣妾越發糊塗了。”
“賤貨,現在我就叫你明白!”朱元璋倏地從腰中拔出寶劍,“你這個不貞不潔的騷貨,竟敢與人私通,生下孽種——朕今天饒不了你。”
“皇上!”胡妃仰頭質問,“你要俺死,俺不敢不死。可是,俺不能替別人代過——臣妾一身清白呀!”
“清白”二字沒出口,寶劍已經刺進胸口,熱血噴湧而出。她“啊”了一聲,倒在地上,身子抖動了幾下,一縷香魂幽幽去……
朱元璋插劍入鞘,依然怒氣不息:“把她拖出去!不準用棺木,棄屍城外荒郊喂野狗!”
大腦冷靜下來之後,朱元璋開始有些後悔。他想,胡充妃雖然曾經嫁過人,但自從跟了自己,可說是盡心盡意,刻意侍奉,實在是無可挑剔。況且,已經快五十歲的人了,色褪花蔫,怎會招來狂蜂浪蝶?自己不是不願意跟一個滿臉皺紋、皮膚鬆弛的蔫果子親熱,而隻喜歡鮮梨嫩桃嗎?冒險進宮打野食的人,怎會喜歡個半百老婦呢?隻怕,十有八九是冤枉了充妃!
朱元璋正在自怨自艾,在封地武昌的楚王朱楨,得到母親暴亡的消息,連夜趕來京城。
他是懷著滿腹狐疑和憤怒而來的。但來到父皇麵前,不僅不敢發泄,就連一句質問的話也不敢說。隻是跪在地上,呼天搶地地哭喊母親。
朱元璋拍拍兒子的肩頭,淒然地說道:“楨兒,為父知道你心裏難過。可是,皇家的臉麵不能不顧忌呀。”
“父皇……父皇。我母親,怎麼能夠……”
“楨兒!”朱元璋粗暴地打斷兒子的話,“事情已經過去,你就不要多問了。反正,我不會無故冤枉哪一個。看在她養育了你的份上,就給她一些安撫:詔封她為昭敬皇妃。你看好嗎?”
“多謝父皇的恩德。嗚嗚嗚——”
“好啦,好啦,不要傷心啦。起來吧。你自己的身子要緊呀。哭壞了身子,怎麼為咱們朱家天下效力!”朱元璋一本正經地安撫滿腹狐疑的兒子。
“父皇說得是——孩兒一定節哀。”朱楨揩著淚,從地上爬了起來。
“這便才是。你在京城歇幾天,趕快回武昌去。重任在肩,可不能耽誤了軍國大事呀!”
順利地打發走了兒子朱楨,胡氏溺嬰這件疑案,方才告一段落。
前麵曾經提到,正在緊鑼密鼓肅清“胡黨”的時候,朱元璋忽然接到密奏:他的老丈人、胡順妃的父親胡美,帶著他的女婿多次溜進後官,不知作何勾當!
胡順妃年輕美貌,身材苗條,行動起來如風擺楊柳,說起話來宛如燕囀鶯啼,一度深得自己的喜愛。進宮不久,便生下了湘王朱柏,算得是有功之臣。胡氏木訥寡言,性情溫順,絲毫沒有浮浪輕佻的跡象。想不到竟然生著兩副麵孔:外表莊重和善,內心淫褻奸詐。怨不得人們常說,莊重是女人的矯飾,淫蕩才是女子的天性。看來,胡順妃正是這樣一個淫貨!
想到這裏,朱元璋疑心大起,堅信棄嬰於禦河掩藏罪證的,一定不是那個胡充妃,而是這個胡順妃!立即命令宮正司,將胡順妃暗暗處死。可憐這位莊重的女子,不僅成了墮胎案的又一個無辜犧牲品,她的父親胡美緊接著被賜自盡,胡美的女婿也被秘密處死。
為了皇家的臉麵,朱元璋並沒有張揚這件事。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處置了李善長,公布“奸黨罪狀”時,才把胡美拉進“胡黨”,同時公布了他們翁婿“淫亂後宮”的罪行。
朱元璋生來心腸極狠。不要說對待勳戚密友,連有著肌膚之親、床第之歡的嬪妃媵嬙,也視如草芥敝屣,稍有不隨心,或者產生一點懷疑,不問青紅皂白,張口就罵,舉手就打,甚至隨便揮劍殺戮。除了馬皇後,他始終禮敬三分。後宮嬪妃,沒有受到他辱罵毆打甚而殺戮的,寥寥可數。惟一的例外,是機智聰敏的孫貴妃。
朱元璋占據太平府後,老友湯和曾經送給他一個名叫孫綺雲的年輕女子。說一口吳儂軟語,潔白玉潤,嬌麗清醇,朱元璋十分喜歡。盡管征戰繁忙,卻一直帶在身邊,愛不釋手,朝夕溫存。進了應天後,在馬夫人的首肯下,納為第三房小妾。
這位孫夫人不僅光彩照人,美貌無比,而且識字解文,頗有智謀。當剛剛到手的太平府,在元朝大軍團團包圍下岌岌可危時,朱元璋破敵無計,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正是這位孫美人的臨危獻計,給朱元璋解除了危難。她讓朱元璋拿出繳獲的金銀緞匹犒賞將士,解了太平之圍。緊接著,又接受她的建議,活捉了民軍元帥陳野先,在江南立住了腳跟。一個弱女子,剛剛來到身邊,便建立奇功異勳,朱元璋大為驚訝,視為女中豪傑,閨閣諸葛。
岌岌可危的太平城,若不是孫美人獻出的妙計,朝暮之間就要被元軍攻破。那樣一來,不但後來的榮耀富貴,化作西風流水,自己頸上的頭顱也保不住!這孫綺雲簡直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當然,這話隻是朱元璋心裏想的,不論對愛妾,還是對別人,他是不會承認這一點的。不承認歸不承認,感恩之心卻沒有忘記。難怪,這位玉肌晶瑩、燕囀鶯啼的女諸葛,始終得到他的寵愛。登基後,立刻冊封為貴妃,地位僅在馬皇後之下。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孫貴妃的哥哥孫瑛立即被召進京城,賜給金銀緞匹,派去鎮守軍事要地龍灣。不久,又升任河南行省參政,後來又任太仆寺卿。
無奈,好運不長。美麗聰慧的孫貴妃,正當恩風烈烈,突然暴病而亡,年僅三十二歲!
從不輕易落淚的朱元璋,竟然連連揮灑痛淚。茶不思,飯不想,一連好幾天,拒絕嬪妃侍寢。並且,要用最隆重的葬儀,安撫有功的愛妃。
可是,皇家法度森嚴,葬儀的規格不能隨心所欲。加之,孫貴妃沒有兒子,隻生下一個女兒一一懷慶公主。按照規定,連給她穿孝的兒子都沒有!這如何讓朱元璋甘心?既然法度是由自己一手製定的,當然也可以親手來改變它。朱元璋要讓兒子們統統為孫貴妃穿孝。所謂穿孝,就是拄上木棍,穿上粗麻布不縫邊的白孝服,為死者發喪,而這身粗孝服必須穿滿一年才能脫掉,謂之“齊繚杖期”。
為了做到名正言順,朱元璋決定讓禮部重議喪葬儀式。他喊來禮部尚書牛諒問道:
“牛諒,朕想讓王子們都給孫貴妃穿孝,你看如何?”
“陛下,按照規矩,不可以。”牛諒小心翼翼地回答,“根據《儀禮》的規定,父親在世,母親去世,為母親帶孝一年。如果是庶母,則沒有孝服之禮。”
“禮儀是人定的嘛。你回去馬上查一查,看看過去有沒有這樣的先例。”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