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預定在明年正旦舉行的禪位大典已如箭在弦上,即使有更大的“凶象”,也不能阻止各項準備工作在乾隆皇帝的親自督飭下,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下去了。

這一年皇帝整整八十五歲了,他之決定“周甲歸政”,傳位於皇太子,並不是因為年事已高,厭倦了政事的辛勞。說起來讓人怎麼也不好理解,皇帝為的是實踐六十年前的一句諾言。

據皇帝自己說,他臨禦天下之始,即“焚香默禱上天”道:“若蒙眷佑,俾得在位六十年,即當傳位嗣子。”為什麼把自己在位的時間預先就限製在六十年呢?皇帝解釋道,皇祖康熙皇帝紀元六十一年,自己不敢上同皇祖。在乾隆的心目中,如果不是皇祖的深愛神知,,默定於前,也就不會有他承繼皇統的一天。當然,皇祖也是乾隆青壯年時代最崇拜的偶像,踐祚之初,乾隆皇帝即不事聲張地向上天許下了周甲歸政的鄭重諾言;盡管隻有天知道,還是可信的。

不過,皇帝後來也坦率地承認,那時不過二十五歲,並未考慮到自己能不能活到八十五歲,以實現歸政嗣皇帝的願望。皇帝說他一直到“五十餘歲,方始念及”此事。確切的時間,皇帝雖沒有講,但在諭旨中確曾提及:“朕年五旬後,曾於聖母皇太後前,奏及歸政之事。”見於記載的乾隆首次公開講要歸政退閑,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向皇子們下達的一通諭旨,諭稱:

皇十五子(永琰,即後之嘉慶皇帝)年已長成,經賞與端罩,致祭奉先殿亦著開列。皇子原與外間王公有間,一切服用悉如親王。現在皇子中四阿哥、六阿哥俱晉封郡王,其俸銀及護衛官員自應視其爵秩,而一應服用仍應照皇子之例,俟朕八旬開六歸政時,再各按爵秩,方為允協。

這一年十五阿哥永琰十三歲,第二年冬,就被秘定為皇太子。歸政一事,在皇帝胸中已切實開始了安排。與此同時,皇帝為歸政後悠遊頤養,加緊了圓明園以東長春園的修建工程,到他六十歲時,又下令在紫禁城內預葺寧壽宮。這中間,皇帝不是沒有猶豫過,據他說,曾為歸政之事奏聞皇太後,但“聖母”以為不妥。為此,皇帝一改初衷,再次焚香告天,說到歸政之期,如聖母健在,“朕亦何敢複執前願”?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聖母皇太後病逝。乾隆決意實踐周甲歸政之諾言,以後再沒有動搖。

但這一切有關歸政的原委,除禱告上天、祭告列祖之外,隻在皇子們及皇太後這極小的圈子裏才能知悉,而天下臣民但見年近古稀的皇帝既不像康熙皇帝曾作過的那樣明立儲君,也未曾在端慧皇太子夭折後舉行過秘密立儲的儀典,因此都不知年邁的皇帝對宗社攸關的立儲一事作何打算。大臣們自然誰也不敢蹈康熙年間建言立儲之覆轍,倒是莘莘學子中有沉不住氣的了。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錦縣生員金從善趁皇帝東巡謁祖之機,跪在禦道旁呈請“建儲”、“立後”。其條陳內容雖不能詳知,但“立儲”一條,難免有諸多不中昕的話。乾隆皇帝經過反覆推敲,權衡利害,最後認定已到了向天下臣民表白自己並無意“貪戀寶位”的時候了。於是向全國頒布“明發諭旨”,針對金從善所言“立儲”一事,宣稱“此等大事,朕未嚐不計及也,曾於乾隆三十八年冬,手書應立皇子之名密緘而識藏之,並以其事諭知軍機大臣,特未明示以所定何人”,然後,轉入歸政退閑夙願:

朕此舉(按指立儲),天下無由共聞,未嚐無竊議朕為貪戀寶位,不肯立儲。不知朕踐阼之初,曾焚香告天雲:“昔皇祖禦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卷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但此意向未宣示,眾亦不能深悉也。迨朕六旬大慶後,即敕預葺寧壽宮,為將來優遊頤養之所,臣工應莫不共聞共見,豈有所偽飾乎?今朕春秋六十有八,康強尚如昔時,自當代上天愛養億兆,董治百官,以期無負祖宗付托之重,必不敢遽釋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