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倒楣的譚深、趙曦,不僅丟掉了腦袋,其屍體還被梅殷的一位舊友砍斷手足,剖腹挖心,以祭奠駙馬的亡靈——當然這是經過了皇上批準的;而家屬也被掃地出門。
二
對待徐輝祖和梅殷這樣的親戚,永樂帝固然已花費了很大的腦筋,但與親王們相比,徐、梅則又算不了什麼。因為徐、梅畢竟是外戚,也叫“戚畹”,而親王則是自家兄弟,是“手足”。這區別是很大的。永樂帝在如何對待“手足之情”上,可謂殫精竭慮,煞費苦心呢。
誰都知道,他是以反對建文“削藩”,以為被“削”的親王鳴不平、抱委屈、雪仇恨為理由而豎起“靖難”大旗的。親王們的確也擁護他,明裏暗裏地支持他。說老實話,倘無親王們的擁護與支持(比如寧王的“合流”於燕和穀王的金川門之變),他能不能坐上皇位,真還難說。至少現在還坐不上,這一點他比誰都清楚。所以登基後,他必須“優禮”藩王,這也是順理成章的。
在建文朝被削的幾位藩王,除湘王已死外,周、齊、代、岷四王在他即位後不久即複爵。湘王原來的諡號為“戾”,分明帶有貶意,永樂改其諡為“獻”,就明顯地有褒意了。他還為各王府增置了賓輔、伴讀、伴書等官屬,這也是提高諸王待遇的一個標誌。諸王除嫡長子承襲世爵外,其餘諸子隨著宗支的疏遠,按規定封為將軍、都尉等職的,新皇帝也為他們提高了品級。如此一來,宗室所有成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好處。
得到好處最大的還是與他一母同胞的周王。他剛剛即位,即給周王增加歲祿五千石,並賜銀兩萬一千錠。七月九日是周王生日,按說那會兒他剛剛登極,有多少大事要忙呢,然而沒忘記賜給周王以下生日禮物:
冠一,通天犀帶一,彩帛三十匹,金香爐、金香盒各一,玉觀音、金銅佛各一,銀八千錠,馬四匹,羊七隻,酒百瓶。
周王不記得過去有哪位親王過生日時能得到皇帝如此豐厚的賞賜。其禮遇之高,的確是空前的,也是其他親王不敢奢望的。周王感激涕零,抹著淚由衷歎道:“到底是親兄弟呀!……”
另一個增加歲祿的是穀王。穀王因與李景隆一起獻金川門迎駕有功,特增歲祿二千石,並賞賜樂七奏、衛士三百。還將其封地由宣府改為長沙。長沙乃富庶地,風光也美,氣候也好,非宣府之所能比。這真使穀王喜出望外了,感激涕零道:“俗語雲‘長兄比父’,大兄對小弟的優禮,真堪比父親呢!”話雖有點兒肉麻,卻倒也是實情。
這話傳到永樂耳朵裏,他隻是淡然一笑。笑罷,卻又意味深長地說,唉,兄弟們之間,感激的話莫要說。日後不罵我,我也就謝天謝地了!……
永樂,真是“明白人兒”,他知道藩王們對他的怨懟在悄悄地醞釀著了……
寧王朱權是好不容易瞅上皇帝有點閑暇,兄弟倆能坐在一起聊聊天兒的。
皇帝太忙,他也體諒。建文朝的奸臣尚未殺絕,潛逃在外者尚未歸案。“文淵閣”剛剛組建,“太祖實錄”肯定要重新修撰。凡建文朝所變更的一切製度都要改回到原來的樣子……皇上日理萬機,千頭萬緒。但是,再忙,他的事兒也該好好談一談了。
周王、齊王、代王、岷王都恢複原爵歸藩去了。穀王也由宣府改封到長沙去了。大家都歡天喜地,春風滿麵,紛紛稱頌新皇帝的恩德,惟獨他心裏空落落酸溜溜的。
他算是怎麼回事兒?他全家由大寧遷到了北平。北平並不是他的藩地,他隻能算“客寓”,說白了就是“寄人籬下”。如今燕王當皇上了,燕王全家都搬到皇宮來了。他的全家也搬來了——當然不是皇宮,是住在龍江驛。就是說,他直到現在——永樂元年的二月下旬,還沒有自己的家。當然更無須說,也沒有藩王所應有的儀衛。
說到儀衛,又不能不提及“朵顏三衛”。這原本是他寧王的部屬,那年他拱手“送”給了燕王。過後很久,他才知道原來兀良哈與燕王有過“大寧之盟”,燕王承諾打下天下之後,將大寧的地界兒送給兀良哈人,由他們自治。故此兀良哈族的騎兵們才會那麼賣命地參予“靖難”之役的馳殺。如今到了他們兌現諾言的時候了。就在前不久,永樂帝頒詔,“大寧地畀(即“給予”)兀良哈,而朝廷在遼東的防線西移,“大寧都司”這名堂兒雖還有,但那實際是北平行都司(如今因北平已改名為北京,設“行部”,北平都司遂稱“行都司”),由大寧遷移到保定去了。
兀良哈人按照當年的“大寧之盟”,實現了他們的願望,也歡天喜地地回到大寧過他們自己的小日子兒去了。那麼他呢?他與燕王也是有過“大寧之盟”的呀!燕王曾答應過他,一旦“靖難”功成,二王“中分天下”。“中分天下”是何意思?當時沒有明說,當然更沒有文字之約,而隻是在他們共進早膳的時候,很形象化地將一張餅撕作兩半,他們各吃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