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他老人家的確錯了!
他老人家為這錯誤的抉擇,付出了多少生命、多少財帑啊!……
永樂元年正月,許多大臣就上表,請立皇太子了。說來這也是規矩,皇帝登基便應立儲(太祖就是在其即帝位時立朱標為太子的),但他猶豫不決,敷衍群臣說:“皇長子年紀不大,正當進學讀書之時。俟其知識豐富,道德益進,立儲之事議之未晚呢。”兩個月後,文武百官再次上奏請立太子。他仍是辯了一通“皇長子還是先豐富其學識吧”,把這事兒又擱置起來。於是人們便增添了疑忌。人們覺得這是大事兒,皇帝以“豐富學識”為由不冊封太子,這難以令人信服。這事兒若不早確定下來,必會影響國家政局穩定的。再又說了,人們也窺測到了皇上的心理——皇上是不喜歡朱高熾,卻又捉不住朱高熾什麼壞的把柄兒,故爾猶豫不決。皇上喜歡的,首先是朱高煦,因為他隨王征戰,屢立殊功;其次是朱高燧,他機靈乖滑,頗能揣摸老人家的心思,極孝順的。但是眾多官僚還是擁戴高熾而討厭(或者懼怕)高煦。高煦不說別的,隻那暴戾的性脾和不端的品行(譬如當年偷了徐輝祖的良馬逃亡,在路上怒鞭驛丞,差點兒要了人家性命,這事兒人們還記憶猶新),就不夠君主的料兒。相比之下,朱高熾溫文爾稚,沉穩謙遜,讓他做皇帝至少不會胡來,而人們圍攏在這樣的皇帝身邊心情也會舒暢些的。所以人們都發急。但話又說回來,立儲是皇帝的事兒,別人急也沒用。急得過了火兒,沒準兒還會惹出麻煩。
於是人們便去找周王。想請周王出麵,勸皇帝盡快立儲。周王是皇上的同母弟,他的話皇上肯定能信得過,也有足夠的份量呢。
在永樂登基後,因對諸親王實行了“優禮”政策,允許親王們隨時來朝(而不是如洪武、建文時代,沒有詔令不準進京),所以周王來趟應天還是極方便的。說到周王,經過了七災八難,人變得老誠了。也不是當年玩世不恭的模樣了。故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人們知道周王支持朱高熾,就覺得這事兒很有把握。
卻想不到連周王也不行。隻要一提到“立儲”,皇上馬上就把話題轉開,“王顧左右而言他”。周王知道皇上有難言之隱,就不好再張口了。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周王心裏歎道。他自己的“經”不就很難念嗎?那個向建文出告發他有“異謀”的不肖子朱有火動,至今提起來都恨得他牙根兒疼。周王的家庭也很難調理(跟永樂家頗有點相似):二子和三子聯合起來對付周世子,鬧騰得沒有個安生的時候!唉!……
周王走後,永樂倒是煩躁起來了。他被迫又將這個不願接觸,卻又難以回避的難題再翻騰出來。
他知道朱高熾並不是壞孩子。高熾端莊沉靜,做事循規蹈矩,內心很是仁慈。當年他的祖父高皇帝曾令他與秦、晉二王的世子分別閱軍,結果每天都是他回來最晚。太祖問他回來晚的緣由,他說:“早晨天甚寒冷,我待軍士們吃過早飯後才閱軍,故爾遲歸。”又有一回,太祖讓他與秦、晉二世子一起分閱諸臣奏章。太祖發現他所閱處的大臣奏章中,有幾個錯字他未曾修改,以為他疏忽大意。其實,他是重視奏章中關於國計民生的大端,而不太注意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他對太祖說:“孫兒未敢忽略。但念其小過,不必計較呢。”太祖又問他:“舜、湯時水旱,百姓何以為恃?”他說:“有恃於聖人恤民之政。”太祖聽了,頷首讚道:“唔,我孫兒有君子之識。”
然而說也怪,太祖所欣賞的朱高熾的長處,恰恰永樂最是討厭。在永樂看來,高熾的這所謂長處,頗似建文,以及建文的父親懿文太子。而其症結所在,便是永樂皇帝內心深處,與儒家的理念有格格不入的地方。說得再明白一點,便是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當建文那樣的“仁柔”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