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三千文士與《永樂大典》(1)(3 / 3)

這也難怪。解縉雖堪稱學富五車,卻是地地道道的鴻儒,難以兼收百家。可以說,解縉也好,方孝孺也好,這類大儒的思想,很難跟洪武、永樂這樣的皇帝完全合拍(倒是能跟建文一拍即合)。想當年,方孝孺以吳溥等人舉薦於洪武駕前,洪武帝雖也稱讚他的學識,但又說:“當老其才”,“今非用孝孺”時;後來解縉被舉薦,洪武帝也是用“後十年來”,“大器晚成”之類的話,婉辭拒用。說到家,洪武帝是不需要方孝孺、解縉這樣的儒生來治國的。而永樂帝同洪武帝在治國之道上,倒基本是一脈相承的。所以,就《永樂大典》的編纂來說,想來想去,解縉擔任總裁怕是要耽誤他的大事。必須找合適的人來替換;即便不把解縉撤換下來,也應當充實和調整人員,更換“總其事者”。那麼,找誰來領頭兒合適呢?……

永樂帝反複思忖。驀地,一顆光光的和尚頭,三角眼兒,“形如病虎”的黃皮子老頭兒便浮現在他的腦裏。

對,還是道衍合適。道衍最懂他的心思了。道衍是那種“歸儒不盡而為墨不終”的人物,他的腦瓜,是能兼收百家的。那就由他來主持“大典”的修撰吧!

道衍現在已經不是僧錄司的左善世了。

從永樂二年四月開始,他恢複了姚姓,被皇上賜名廣孝,並授以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從六品官一下子提升到文職最高的從一品。這就與他的“靖難”第一功臣相符了。

道衍怎麼又會接受了皇上的封賞呢?他是真心做和尚,還是真心想做官?或者,他又想做和尚,又想做官,魚與熊掌兼得?對此,當世的人說不清,後世的人也說不清,甚至道衍本人也說不清。

關於道衍接受封賞這件事,當然還是由皇上先提起的。據說,那日早朝時,永樂帝驀地想起道衍已久日不見,怪想念的。便令隨堂太監問一聲,僧錄司的道衍來了沒來?太監把話傳過去,過了老大工夫兒,道衍才氣喘籲籲蹣蹣跚跚地進殿。

永樂帝問:“斯道先生近日忙些什麼?”

道衍勉強說了個“老臣無事……”就喘作一團,且以袍袖不住地拭汗。臉色瞧上去也不太好看。退朝之後,永樂將道衍單獨留下,君臣來到東便殿。永樂吩咐:“給先生看座。”然後又說:“方才見你氣色不順,莫非有何煩心事嗎?”

道衍連連搖手:“無有無有!今太平盛世,老臣高興都來不及呢,哪有煩心事?”

永樂笑著打量他說:“朕與卿肺腑之交,心有靈犀一點即通。卿定有不順心之事,但說無妨!”

道衍的黃臉兒微微一紅:“其實亦無大事。讓陛下操心,真令臣惶惶不安……”

“啊呀,小事對朕說說亦可呀!”

“這個……”道衍似乎頭一回說話吞吞吐吐。見永樂的眼一眨不眨地盯著,隻好吐露胸臆:

“臣上朝前待漏門外,因有話要同吏部尚書談,曆五階而上,談畢又曆五階而下。老臣年邁不堪趨奔,因此心中怏快。”

“哦,原來如此!”永樂心裏在笑,臉上卻是一派嚴肅。果然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他聽出道衍弦外之音了。便說:“先生找吏部尚書說話不方便,朕找先生說話亦不方便。不過朕找吏部尚書說話卻是極方便的。先生的話,就由朕說便是!”

恰好這一天,永樂召來吏部尚書蹇義等商議東宮官屬。這一天道衍便成為了太子的師傅,官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從此而後,這老頭兒再與吏部尚書說話,就不須“越五級而上”了。

道衍雖除授太子少師,受皇上隆恩(皇上與他對話,輒呼“少師”而不稱姓名),但他卻仍未蓄發,仍未接受府邸和宮人。他仍住在天界寺裏。上朝時穿官服,退朝後仍是一襲僧衣。於是,人們都覺得他是個怪人,難以捉摸。

道衍做了少師兩個月後,湊巧他的家鄉蘇州一帶遭水災,永樂帝令他前往賑濟災民。接受了這份欽差,他百感交集。闊別家鄉二三十年,當年出家時孑然一身,而今回鄉卻是前呼後擁,從者甚眾。當他又路過鎮江北固山時,憶及當年懷才不遇時的詩句:“蕭梁事業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又想起他贈袁珙的詩:“淩煙閣上丹青裏,未必人人盡虎頭。”如今他已實現了抱負,已位極人臣,衣錦還鄉,何其榮耀!然而,遺憾的是他人也老了——已屆“古稀”了!

道衍在蘇州期間有幾段軼事,為後世人們添枝加葉,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