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1)(1 / 3)

永樂五年,是很值得皇帝自豪的年頭兒。

這一年,修成了《永樂大典》。

這一年,鄭和首次出使“西洋”歸來。

這一年,平定安南之亂,設交址布政司。

這一年,開始營建北京宮殿。

這一年,琉球、中山、山南、婆羅、日本、別失八裏、阿魯、撒馬兒罕、蘇門答刺、滿剌加、小葛蘭向大明王朝入貢。

一個人,一輩子能辦幾件事?一個皇上,在位期間又能辦幾件事呢?

永樂五年。永樂皇帝四十八歲。他精力充沛。他每個骨節都充滿著力量。

一件流芳百世的壯舉,極可能緣於一個極卑鄙極醜惡的動機。有可能嗎?

這是頗滑稽的。但這是真實的。永樂皇帝遣鄭和出使“西洋”,其初始的用意,是為了“蹤跡建文帝”呢。

“建文未死!”——永樂帝時常聽到這樣的悄悄話兒。在暗影裏,在角落裏,在睡夢中,甚至有時候是在電閃雷鳴裏。聽到這樣的聲音,他頭皮就發炸,遍身的汗毛都豎立起來。

“建文未死,他是出亡了。”提供這消息的,不僅是企圖刺殺他的禦史景清,還有乾清宮那具麵目全非的焦屍。焦屍雖無法辨認是誰,但從它的骨架,大體的輪廓,可以判定那應該是女性。這就是說,埋在鍾山上的僅僅是建文的“軀殼”,他金蟬脫殼似地逃走了。

還有一點可疑之處,即他所承繼的國寶不是十七塊,而是十六塊。那一塊不翼而飛!據說這塊寶璽是讓原禮部侍郎黃觀“借”走了。黃觀因奉建文之命到長江上遊地區招募“勤王”之兵,臨行前到尚寶司“借”走了一塊寶璽。黃觀招募了百兒八十的兵勇,揮師至安慶時,聽得說金川門已失,燕軍已進城,他就對隨從說:“吾妻素有誌節,必不受辱,如今必是死了!”遂為其招魂於江上。不久,果然家人來報:“家已被抄,夫人並二位小姐皆配於象奴(即皇宮裏為皇上“象輅”服務的大象馴養員)。象奴向夫人頭上拔金釵,說要去酒肆裏沽酒。夫人將釵鈿盡付於象奴。趁著象奴沽酒的工夫兒,夫人拉著二位小姐,跑到通濟門淮清橋上,投水而死……”黃觀大哭。又聽說建文帝已“遜位”,知事不可為,乃穿上朝服,東向而拜,撲入清流,尋屈原去了。他死則死矣,卻不該連那塊國家寶璽也一並帶進了江流裏!……

“黃觀帶走了國寶。”其實也僅是猜測和推斷。因為原尚寶司的人自殺了,黃觀本人也不可能再出來證實了。這是一樁懸案。大家諱莫如深,誰都不敢觸及這類話題——連即位大典上用的僅是十六塊寶璽這事兒也是若幹年後人們才知道的。

永樂年間有許多類似的“謎”,卻無人敢於猜破。

隻有永樂皇帝苦苦地猜謎。他猜著這塊寶璽,應該是在建文身上。這就更可怕了——比建文空著身子逃亡更可怕了!所以,永樂有幾回就夢見建文持著這塊寶璽,麵對一幫子持槍棒的官民說:“我乃建文皇帝,此寶璽為證!爾等且隨我找朱棣奪位去也!”或者,這建文徑自持了寶璽,闖入皇宮(如人無人之境),對他說道:“我是真皇帝,你是假的!不信且看,這是什麼?”說著,高擎起手上的寶璽。而他則說:“你隻一塊,而我有十六塊!”建文卻笑道:“你那十六塊統是假的!”他也笑道:“真也罷,假也罷,卻依不得你說。俗語雲,真金不怕火煉。把你的一塊也拿來,都放入火中煉煉看!”建文說:“如此甚好!”於是,他的十六塊,他的一塊,統放入爐火。他眼巴巴地盯著盯著,盯到最後,爐中卻隻剩了一塊!恰是建文持有的那塊!待他伸手去搶時,不料建文手疾眼快,早把那塊真的寶璽抓在手上了……

永樂夢醒之後,決定派人四處尋覓建文蹤跡,務必將寶璽奪回。但這種事兒不能大張旗鼓,甚至都不能明著做的。因為,他已向國人宣布建文死亡了。否則,如建文還在,他似乎還得玩“周公輔成王”的把戲,而不能取“成王”而代之。

再進一步說,暗著尋蹤覓跡,那又須做好兩點:一是須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幌子;二是須有絕對可靠而又精明的人去做。據此,經反複思忖,他想出了兩個辦法兒,或日兩條路子。

一條路子是在國內尋覓。他委派了幾位堪稱“心腹”的官員,作為欽使,赴全國各府、州、縣頒發書籍——如《大誥三編》、《大明律》、《禮儀定式》、《表箋式》、《新官到任須知》、《韻會定式》、《科舉程式》、《孟子節文》、《朔望行香體式》、《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孝順事實》、《勸善書》……近二十種。打著頒書宣揚教化的幌子,悄悄追查建文下落。當然,也可借以稽察地方官吏對皇上忠誠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