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路子是到海外尋找。說來這也是受了袁珙和黃子澄的啟發。袁珙當年不就曾浮海拜師,從洛伽山上別古崖那兒學會的相人之術嗎?黃子澄不也曾打算“浮海募兵”,來挽救建文朝廷的嗎?沒準兒建文也會帶三二隨從,飄洋過海,到異邦異域暫且住下,以等待複辟的機會呢!
第一條路子好辦。第二條路子就沒那麼簡單。因為他不可能差遣幾位使臣到茫茫大海上飄流。如此,則使臣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就是能保住自己性命,一旦在某座海島上與建文遭遇,他們也沒力量將他抓捕回國的。所以,走第二條路子,必須有一支龐大的船隊。這支船隊既能征服大海的風浪,又能征服建文,以及那些有可能庇護建文的外國人。
於是,“三保太監下西洋”的輝煌壯舉,便因為這種不可告人的目的應運而生了。
大概是永樂二年,或者更早一點兒,永樂皇帝就跟三保兒說:三保兒,你隨朕這麼多年,朕總是“保兒保兒”地喚你乳名兒。今你也大了,再喚乳名兒,不太合適了吧?
三保兒說:皇爺您叫奴才的乳名兒,奴才聽著格外親切,怎不合適呢?合適!奴才即便老了,牙都掉光了,也是皇爺您的“保兒”!
永樂說,不,你都成太監了,再叫“保兒”,那些小黃門、小答應的,聽著也不好聽呢!
三保兒說,沒事兒!“狗兒”他不也是皇爺您叫的嗎?我這“保兒”比“狗兒”還難聽嗎?
永樂笑了。又說,“狗兒”也不叫“狗兒”了。朕已賜他為“彥回”了。
三保兒也笑了。就說,那皇爺您瞧著辦吧。就也給“保兒”賜個名兒吧!
永樂捋須一想,說,你本姓馬,朕賜姓為鄭,就叫鄭和吧。
三保兒趕緊叩頭謝恩。從此便有了“鄭和”。
那時候內官在朝廷已頗受重用。永樂是仇有仇報、恩有恩報的人。凡屬當年跟隨燕王起兵的內官,如狗兒、保兒者,以及在燕師逼近江淮時,那些為燕王通風報信或直接投入帳下的,永樂帝都予以重任。有的出任軍職,如狗兒(即彥回)當了將軍;有的在兵營擔任監軍,如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趾(這是稍晚些時候的事兒);有的充當使臣奉敕出國,如李興慰勞暹羅國。而內宮監太監鄭和以及司禮監少監侯顯,也是頗受重用的兩位。
永樂皇帝在給三保太監賜名之後,遂交給他一項重任,即組織船隊,通使“西洋”(即中國南海以西地域),耀武異域。對鄭和他也不必講什麼含蓄,就直截了當地告訴他:出使的真正目的便是查找建文。找到建文,最好是活著帶回國,實在不行,殺死亦可。不過,必須將寶璽帶回。他能否抓到建文,便以有無寶璽為證。
而司禮少監侯顯,永樂帝派他去了西番。估計建文去陸地番國的可能性不大——建文不適應西番的生活——卻也須走一趟看看。侯顯打的“幌子”,則是因了烏思藏(即西藏)僧尚師哈立麻有道術,善幻化,想請他來南京一見。
永樂既將“蹤跡建文”的重點放在了海外,首先要做的,便是打造船舶,打造能抗得住海上風浪的巨船。
“三保太監”從此就忙起來了。
“三保太監”首先在濱臨金川門的三汊河,即燕王設過營帳的龍江附近,擴建了造船廠,謂之“龍江船廠”(後此地稱為“寶船灘”),調集大量工匠建造“寶船”。鄭和親自監工。造船所需的桐油、漆料和棕繩,均由鍾山南麓專設的桐園、漆園和棕園供應。就地又開鑿了若幹大大小小的水塘,作為船塢。建造的船舶,大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有十二個大帆,可乘坐一千人。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可乘坐四到五百人。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與副使王景弘,率領將士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分乘船隻六十餘艘,帶上許多金幣,以及江南的絲織品和江西的瓷器等中國特產,駛出龍江,順江流到了蘇州府太倉縣(今之上海)劉家河人海。沿浙閩海岸線航行到福建五虎門揚帆啟航。
鄭和在海上航行了十數個晝夜,第一站到達的是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