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與安南毗鄰,洪武帝即位時,國王就曾遣使奉表來朝並進貢了象、虎等方物。朝廷也賞賜了璽書、《大統曆》、文綺、紗羅。從那以後,差不多每兩年進貢一次。占城又與安南交惡,兩國動輒兵戈相見。因都是中國的屬國,常需大明朝廷出麵調解。占城勢弱,更為信賴中國,故也更與中國友好。鄭和的船隊在占城泊岸,占城王占巴的賴率其臣民出迎,儀式極為隆重。
國王(亦即酋長)占巴的賴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皆戴了金鐲。足穿玳瑁履,腰束八寶方帶,其裝束如廟裏的金剛。他乘坐在披彩戴花的大象上,象前後簇擁著番兵五百人,或執鋒刃短槍,或舞皮牌,或敲皮鼓,或吹椰殼笛。國王的大臣則皆騎在馬上。來到港灣,國王下象,膝行到寶船船頭,匍匐於地,嘰哩咕嚕說了一遍。鄭和通過“通事”(即譯員),曉得了這是國王表達的“迎接朝使”、“感沐天恩”雲雲。鄭和也便命“通事”宣讀了大明永樂皇帝的“詔書”,詔書也無非是表達作為宗主國的中國,其新皇帝仍願兩國通好,承認占巴的賴對占城國的統治之意思。隨後,占城國王獻上一尺來長的“金葉表”,以番文刻著“大明皇帝登大寶位,撫有四海,如天地複載,日月照臨。阿答阿者如一草木爾,欽蒙遣使,以金印封為國王,感戴欣悅,伏望謝恩。”又貢獻了二百支象牙和一百支犀角及其他物產。鄭和則代皇帝賜以金幣、文綺、紗羅、瓷器之類。
在歡迎朝使的宴席上,占城國王借此機會,又告發安南國屢屢發難,不時入侵。他請求朝廷發兵相助。鄭和答應回朝後,即代向皇帝陳奏。他相信大明朝廷一定會維持好這方水土上的正常秩序。事實上,不久朝廷也就出兵安南——當然,那是為了平息安南國內發生的叛亂的。
鄭和在占城住了數日。他這次帶來了一批錦衣衛校尉,是專門偵察建文蹤跡的。然而轉了多處地方,錦衣衛們未見從中國逃來的任何“罪犯”、“賊寇”。鄭和放下了心,遂又下令啟錨揚帆。
船隊劈波斬浪,又訪問蘇門答刺、古裏、滿剌加、小蘭、阿魯等國。最遠的是印度半島上的古裏國。鄭和在那裏代表永樂賜國王誥命、銀印,並建亭刻石,碑文中寫道:“爾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苦,然篤樸同風。刻石於茲,永垂萬世。”
鄭和每到一地,其活動日程與在占城時大同小異。這些國家當時的文明程度都不能與中國相比,差不多是刀耕火種、茹毛飲血。不說別的,隻是中國人身上穿的鮮亮的綢緞衣服,即足令他們自慚形穢。他們都借此機會,遣使臣上了中國的“寶船”,隨同三保太監來中國朝賀新皇帝。鄭和的船舶上,載了不少異國的方物特產,其中不乏珍禽異獸、珊瑚、寶石、龍誕香之類。
鄭和在這些國家的土地上傳播了友好,交流了文化,軍隊隻是在舊港和爪哇那兒才發揮了作用。
舊港原名三佛齊,與爪哇毗鄰。現在的舊港頭領陳祖義,原籍廣東,是流寓海外的中國人,據地為盜,攔劫海上船隻。鄭和到舊港時,遣人招諭斥責,令其認罪。陳祖義詐降,並送來酒食等物慰問,暗中卻偵察鄭和船隊情況,企圖襲劫。不料陳祖義部下有個叫施進卿的,平素與陳祖義勾心鬥角,暗中覬覦其頭領地位。施進卿便將陳祖義的詭計報告了鄭和。鄭和遂設下埋伏。
這夜陰雨,港灣漆黑一團。陳祖義糾集二三千盜賊,依仗熟悉地形,悄然摸進鄭和的駐地。剛要登船搶劫,此時“通”地一聲炮響,震蕩港灣。隻這一聲炮就嚇得陳祖義及其嘍羅魂飛魄散。旋即四麵亮起燈籠火把,一片聲地呐喊著:“陳祖義,快快投降,免爾一死!”陳祖義一看陷入重圍,隻好棄刀於地,跪伏投降。
鄭和將賊首陳祖義綁縛到船上,暫委命施進卿管理舊港。施進卿遂派其女婿丘彥誠隨同鄭和來中國朝覲天子。
爪哇國早在元世祖時即已入貢中國。洪武時期,時常貢奉黑奴、胡椒、珠寶等。其國分為東、西兩王,兩王都與中國通好。鄭和到爪哇時,說也巧,正碰上兩王交戰。東王戰敗而國滅。鄭和的一支一百七十人的隊伍經過東爪哇時,西王的占領軍或許以為這是來幫助東王複國的隊伍,其將領也未經請示國王,擅自命令部下圍而殲之。鄭和聞訊大怒,便親率萬餘將士攻人西爪哇問罪。西王被俘,押上寶船,也與陳祖義關在一起,等永樂皇帝發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