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到了永樂五年九月二日,三保太監鄭和首次出使“西洋”勝利歸來。寶船剛抵龍灣,即有禮部官和內官迎接。鄭和風塵未洗便入宮覲見皇上。永樂先聽說“未見建文蹤跡”,未免有點悵然,然而,聽了鄭和稟報到達諸國的情況,卻又漸漸高興起來。尤其是新增了一個十萬裏之外的屬國古裏,這說明永樂朝廷的國威,已經超出了先皇洪武帝時期的範圍。這才堪稱“大國大邦大君王”呢!所以,永樂帝欣然而笑,他望著鄭和那張被海風吹得黧黑且粗糙的臉龐說:“三保兒不虛此行啊!”隨後予以重賞。
鄭和第一次出使回朝才三天,他在大海上顛簸起伏的感覺尚未完全消失,卻又接到皇上敕諭,叫他做好第二次出使的準備。敕諭說,現已令都指揮汪浩督辦改造海船二百四十九艘——是上次的四倍!卿之出使,宜早不宜遲呢。
鄭和這次出航之前,永樂沒有特別叮囑他“蹤跡建文”之事。他接受的使命,僅是“往諸蕃國開讀賞賜”。
永樂帝撫摸著鄭和帶回來的諸蕃國貢品,然後眯上眼睛,想像著在遙遠的大海彼岸,那些身穿奇裝異服的異國國王,用了種種不同的語言來稱頌大明皇帝的聖恩時,他的心胸如海似的壯闊,臉如陽光似的燦爛。
鄭和在南京呆了不到十天,就率領比第一次龐大得多的船隊出航了。這位被閹割過的人,注定要把他的生命溶入大海中去了。
永樂六年六月,鄭和的船隊來到了錫蘭山。錫蘭山也是島國,孤懸海麵,氣候極熱,無冬夏之分。島上樹木繁盛,禽獸種類也多。其酋長名叫亞列苦奈爾,見鄭和的船隊泊岸,也率眾出迎,極是殷勤,並且還邀請鄭和到他的家裏作客。鄭和不便拒絕,就來到了亞列苦奈爾用棕櫚樹圈起來的一座很大的宅院。剛剛坐定,主人便說要請他欣賞當地很時興的鬥獅遊戲。於是鄭和就看見了幾個大鐵籠子,裏麵蓄養了巨獅。那些巨獅的神情看上去都不太對勁兒,似乎都餓著,朝客人瞪著紅紅的眼睛。接著酋長一拍手,閃出個半裸的年輕女子,嘰哩咕嚕說了幾句什麼。“通事”便向鄭和翻譯說,按照當地傳統,凡歡迎尊貴的客人時,都要請客人與家獅家虎嬉戲。女子說罷,便遞給了鄭和一塊肉,一根木棍,然後就要開籠放獅。
鄭和在海上闖蕩的地方不少,從未聽說過還有這樣的待客風俗。他也很機警,發現亞列苦奈爾眼露狡黠,而其陪臣、侍從們的臉上也都是一派殺氣。就心想:這些獅子未必真是馴養好的“家獅”,沒準兒就是剛捕獲的野獅;即便是“家獅”,它們也未必肯與我這陌生人鬥樂呢!於是鄭和便突然捂著肚腹呻吟起來,他告訴國王說:“實在抱歉得很,鄙人犯有腹疾,想是水土不服所致。改日再與這獅們玩吧!再會!”
亞列苦奈爾情知鄭和瞧破了他的陰謀,一時卻也答不上話兒,隻好放行。賓主走出這個棕櫚樹環繞的大宅院之後,國王止步,他的兒子則帶領著士兵們繼續送行。行至半路,錫蘭王子突然攔住鄭和,橫眉豎目地索要金幣。鄭和冷笑道:“大明朝金幣遍地淌,卻不是隨便可以給的!”說罷,縱身上馬,帶領隨從飛馳而去。
此後錫蘭國王子便發兵搶劫鄭和的船隊。鄭和命令一半兵將與劫賊作戰,另一半則直搗其城。因城內空虛,國王亞列苦奈爾及其妻孥官屬全部成了鄭和的俘虜。錫蘭王子聞悉國城被襲,忙撤兵回救,又被鄭和擊敗,連王子也被擒住。
鄭和回朝後,向皇帝獻上了錫蘭國王及其家屬。當時錫蘭山與周圍鄰國關係不睦,各國駐南京的使臣沒人為亞列苦奈爾求情。永樂與眾臣商議時,大都主張將其殺掉。永樂卻考慮:此人雖是惡跡昭彰,但畢竟不是陳祖義之類的華人賊酋,殺之似乎不妥,不如遣返回去。於是,從俘獲的錫蘭山人中,挑出一個叫耶巴乃那的,為人賢明,又是王族支屬,便立他為王,遣使送回國中。
鄭和三次奉命出使西洋之後,大明王朝與海外各國交往日漸密切,前來朝貢的使臣也日益增多。永樂愈加高興。文武群臣也稱頌“如今才是四夷恭順、國富民強的盛世”呢!說得永樂就飄飄然起來。也許,這位皇帝“好大喜功”的特點從此便開始明顯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