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1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2)(3 / 3)

日上龍墀麗,風回貝闕迂。

禮官躬典設,番使肅奔趨。

仙掌開丹墀,祥煙散紫衢。

重瞳欣一顧,百辟震三呼,

茲豈尋常致,端由對化孚。

既將昭常德,尤足壯神都,

炎漢何能擬,姬周莫並驅。

拜瞻嗟慶幸,稱讚愧荒疏,

惟願皇風洽,仍祈化日舒。

鴻圖千載固,聖壽萬年餘。

鄭和共七次出使西洋,經曆了三十餘個國家。不管永樂帝初始的動機如何,“三保太監下西洋”畢竟是永樂時代的壯舉。

鄭和,一個被閹割了的人,但大海給了他完美的人生。

與鄭和首次出使“西洋”同時發生的故事,是安南叛亂的平定。這是大明朝廷對安南國的武力征服。

說也巧,永樂五年九月初,鄭和帶著占城國王的囑托(大明朝廷應對欺淩占城的安南做出反應),回到京師的時候,安南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安南的國王(實則“偽國王”)被擒捉到南京來了。鄭和來的第四天,在奉天門見到了垂頭喪氣的黎季父子。

說到安南,古名交趾國,自漢到唐是中國的屬郡,但五代以後獨立。元朝時又曾服屬於中國。明洪武年間該國國王陳日奎始來應天朝貢,受到冊封,承認陳日奎為安南國王。不料到了建文年間,安南國內發生叛亂,權臣黎季接連殺掉陳氏三任國王,大肆屠戮陳氏宗族;這黎季又改姓為胡,叫胡一元,詐稱係舜裔胡公滿後人,立其子胡蒼為帝,自稱太上皇,並改國號為大虞。

永樂元年四月,胡蒼曾派使臣來南京奉表朝賀,詭稱陳氏已絕種兒,而自己是陳氏的外甥,暫時掌理國務,卻將稱帝改國號等事隱瞞,乞求永樂帝封其王爵。

永樂帝以及滿朝文武,對安南國內接連發生的叛亂一概不知,便被胡氏瞞過。於是朝廷命禮部郎中夏止善,帶了詔書前往安南,正式封胡蒼為國王。

不料次年八月,一個叫裴伯耆的安南陳氏舊臣,突然來到南京告急,向永樂帝報告了國內真實情況。說也巧,未過數日,老撾宣慰使刀線歹居然遣使者送來了前安南國王之孫陳天平。陳天平當初因被黎季斥逐在外,故而免遭殺害,逃匿於山穀之中。老撾雖然收留了他,卻無力出兵相助。陳天平感到絕望,幾次想自殺,終於又苟活下來。如今,陳天平見到了永樂帝,好一番陳情哭訴,真是“淒淒慘慘戚戚”。哭得永樂心裏也酸酸地、憤憤地。

到了春節,安南的使臣到南京朝賀時,永樂帝著意安排了一次特別的會見。當禮部官陪同著陳天平出現在安南國使臣麵前時,使臣及其隨從都驚呆了,都不由自主地向陳天平下拜,且痛哭流淚。永樂帝見陳天平被證明確係陳氏後人無疑,遂決定助其複國。

永樂卻並未立即派兵,而是遣使臣持了問罪敕諭,開列了安南新主“弑主篡位、僭號改元、暴虐國人、攻奪鄰境”四條罪狀,令黎季斧父子向大明皇帝解釋並請罪。

季卻也狡猾。連忙派人人朝獻貢謝罪,承認自己委實是安南原國王的一個大臣,如今願意“迎歸天平,以君事之”。永樂對其誠惶誠恐的態度倒也滿意,便撫慰了來使,收下了謝罪表。

到了永樂四年三月,永樂帝派遣左副將軍黃中、大理寺卿薛岩率五千兵馬護送陳天平歸國。進入安南國境時,早有胡蒼派出的陪臣前來迎接,見了陳天平慌忙參拜;且帶來了牛酒,犒勞大明軍隊的將士。黃中見胡蒼本人未來,心裏有點疑惑。卻又聽陪臣們說:“他不是不來,可巧兒染有微疾,起不來身子,現已在城中恭迎呢。”黃中仍有些懷疑,就派出哨騎四麵偵察,看周圍有無埋伏。不一會兒,哨騎們回來稟報,“周圍並無可疑之跡,隻有簞食壺漿相迎者不絕於途。”黃中遂放下心來,命令軍隊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