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2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3)(1 / 3)

安南山路峻險,林木茂密。這又是雨季,到處大霧茫茫,水草漫漫,咫尺之間人馬隻聞其聲不見其影兒,軍行則難以成列。正行之際,忽然伏兵四起,鼓噪聲震蕩山穀,令人失魂喪魄。黃中剛想約束隊伍應戰,安南的兵馬已突破雨幕衝殺到跟前了。奇怪的是,他們並不與明軍交戰,隻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劫持,然後又呼哨而去。

黃中醒過神兒,才要整兵進擊,卻又見領頭的安南將軍隔著條河澗先施一禮,然後喊道:

“吾國不敢抗大邦、犯王師。皆因陳天平並非陳氏宗親,而其膽敢巧語偽言,迷惑聖聽,並誘使將軍等長途而來,深受跋涉之苦。其真死有餘辜呢!今鄙人奉我主之令,誅殺此賊以謝大明天子。我小國貧弱,無以酬勞將軍等,且請擔待些了!”說罷又是一禮。然後就鑽入草叢中不見了。

黃中又氣又急,還有點哭笑不得。眼睜睜看著陳天平被劫走,安南軍馬不見了蹤影,隻好悵悵地引軍而還。到邊界處駐紮下來之後,才探知陳天平已被安南人殺死,而護送陳天平返國的大理寺卿薛岩,在中伏之後自縊殉職。

消息報到南京,永樂帝大為震怒,忍不住潑口大罵:

“這夥小醜,罪惡滔天!竟敢潛伏陰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待他,不意被他欺騙。此賊不誅,養兵何用?”

的確,作為宗主國的皇帝,真要容忍了胡蒼,又何談“四夷賓服”呢!於是,永樂帝即任命“靖難”大功臣成國公朱能為總兵官,佩征夷將軍印,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佩征夷副將軍印,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統領八十萬兵馬,一軍出雲南,一軍出廣西,浩浩蕩蕩征伐安南。

永樂帝對這場戰爭極為重視。這是他作為皇帝而不是燕王所發動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他親自來到江邊舉行“榪祭”,並為朱能送行。也許,他所站的位置,恰是當年建文帝為耿炳文、李景隆出師伐燕而送行時的位置呢。陽光是多麼燦爛!江水是多麼澄碧!戈劍是多麼明亮!旌旗是多麼絢麗!這天,這水,這戈劍,這旌旗,這世上所有的,都是屬於大明皇帝的啊!……

於是,隨侍皇上的內閣學士楊士奇又須應製作詩了。他似乎早有醞釀,當即獻出《出師頌》,麵對滔滔江水朗誦。《出師頌》也是“台閣體”之代表作之一。其末尾幾句是:

惟帝之聖,舜禹為君;

為能為賢,方召為臣。

南交氛繅,不日澄鮮。

王師勞勳,不日凱旋。

八表一統,皇明禦天。

八臣作頌,預歌太平。

爾後永樂帝天天都盼著南來的捷報。然而,兩個月後倒接到了噩耗——征夷大將軍成國公朱能突然病逝於龍州。

朱能早年即侍燕王於藩邸,燕兵起,他曾勇奪北平九門,從那以後曆經百戰,功勳草著。他既有勇又善謀,雖位列上公卻謙以待人。又善撫士卒,在軍中其威望無與倫比。死後軍營一片哀聲。永樂帝痛悼朱能,為之輟朝。朱能死時隻有三十七歲。正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襟”呢!

永樂遂又令張輔代替朱能,佩征夷大將軍印。張輔比朱能更年輕,才三十一歲,但在“靖難”征戰中脫穎而出,顯示了大將之才。

張輔果然不負永樂所望,他從廣西出兵,擊破隘留及雞陵二關,傳檄黎季斧父子二十大罪狀,作為榜文,書於木牌,順流而下。安南國將士臣民看到這些榜文,所列罪狀有根有據,不得不信,再加黎氏父子多行苛政,民心厭惡,所以將士們鬥誌大減。而沐晟所帶的軍隊,則由雲南蒙自進軍,一路伐木修道,斬關奪隘,在白鶴江立營後,又派人到張輔軍聯係,約期會師。

黎氏父子聞知明軍入境,忙派兵出來防守,沿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樹柵築寨,綿延九百裏。且於江中樹樁,將國內所有的戰船統統排列於樁內;所有的江口,一律擱置橫木,企圖攔截明軍的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