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輔軍進抵富良江後,驍將朱榮在喜林江口一帶大敗安南軍,兵臨多邦隘。而沐晟的軍隊也已進至洮江北岸,與多邦對壘。此時張輔、沐晟兩軍會師,在多邦城北的沙灘聯營互為聲援。
多邦是安南國重要關城。城牆高峻,下有深壕,濠內密置竹刺,壕外又掘了陷馬坑。安南的兵將多集中於此城,日夜在城上守衛的人多如螞蟻。張輔知道這是關鍵的一仗,便下令軍中說:“賊所恃者,隻有此城,此城既破,安南即潰。大丈夫報國立功,在此一舉,先登城者,必有重賞!”將士摩拳擦掌,隻待進攻命令。
這夜四更,張輔遣都督僉事黃中率軍帶上攻城器具,悄悄越過重壕,來到西城之下,趁夜色搭好了雲梯。指揮蔡福率先攀登,殺開缺口,後續部隊源源繼進。此時按照預先的約定,明軍在城的四周突然亮起火炬,鉦鼓之聲震天動地。安南兵倉皇失措,矢石都來不及發射,即下城逃竄。明軍攻入城內,與安南軍展開了巷戰。這時候戰場上出現了新穎而精彩的景觀——
這時候安南軍使用了他們的戰象部隊。戰象有數百匹,都是經過了訓練的,預先攔在了木柵裏。如今柵門打開,騎在象背上的“象奴”吹動木哨,這數百匹龐然大物便踏著穩重而雄健的步伐,噗遝噗遝衝過來。而手持長矛和弓箭的敵兵,則以戰象為掩護,企圖將明軍趕出城門。過去他們就曾用這種戰法兒打敗過鄰國的軍隊。那些馴養的大象,可以用它們的腳,將敵兵的身軀踏作肉餅,也可以用它們的鼻子,將敵兵卷起並甩向十幾丈高的天空。這種“象陣”的確是無往而不勝的呢!
但是,這一回“象陣”不靈了,它們碰上了張輔的“獅陣”——其實是一排排披了彩布,化裝為獅形的戰馬。這些“猛獅”皮毛斑斕,都張著血盆大口,極威風地迎接著噗遝噗遝衝過來的大象們。大象們一愣,不由自主地就停住了腳步。這工夫兒張輔便命令弓箭手:“第一矢,射中‘象奴’;第二矢,射中象鼻!”於是,隨著嗖嗖而至的箭矢,“象奴”翻到地上了,戰象們慌忙調頭敗退,倒把尾隨著的安南兵踏倒,踏出一片肉醬……
張輔用化妝為獅子的馬群嚇退了敵人的戰象。多邦城攻克了。安南軍元帥梁民獻、祭伯樂等被殺。明軍乘勝追擊,追至傘圓山,殲敵無數。不久,即攻下安南東西兩都(東都為古龍編城,西都為古九真城)。至此三江州縣,陸續投降。後來黎氏父子隻得焚燒宮室,逃遁人海,最終被明軍都督柳升部下的王柴胡等七名士卒俘獲。
永樂五年四月,安南之亂終於平息。張輔將黎季、黎蒼父子押解到京師。群臣入朝祝賀皇帝說:“黎賊父子違天逆命,今悉就擒,皆因聖德順天,神人相助呢。”永樂則故作謙遜道:“此係天地祖宗之靈佑助,將士上下用命所致,朕又有何功勞呢!”此時內閣大臣楊士奇等又紛紛獻詩稱頌。楊榮的《平安南頌》自然也是“台閣體”,一副典雅雍容的模樣:
捷書入奏,大賚勳庸。
功逾銅柱,勒碑崇崇。
凡在戎行,成預顯融。
莫不稽首,惟皇之功。
惟皇之功,克紹太祖;
惟皇之基,超軼前古;
惟皇之德,上侔堯禹。
於萬斯年,作民父母。
當即又在午門舉行受俘儀式。永樂高踞於午門龍座上。當黎氏父子被帶上來時,他按照規矩,威嚴地說聲:“拿去!”然後禦座左右兩位大臣再喝聲:“拿去!”接著是四位大臣、八位、十六位……“拿去!”的喊聲從裏往外傳,人數成倍的增加。最後傳到午門下麵三百六十名武將那裏,齊聲高喊著:“拿——去!”喊聲一浪高過一浪,震蕩天宇。這種設計的確能顯示出大明皇帝的天威。不消說,被俘的黎季、黎蒼父子已嚇得心膽俱裂,感覺到他們的腦袋已入放了砧板上。然而出乎意料,皇上隻是將他們下獄,總算保住了性命。
數日之後,根據張輔的奏請,說鑒於陳氏子孫已屠戮淨盡,無一孑遺,不如改為郡縣,收入中國版圖,也好一勞永逸,遂設置交趾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下分十七府,設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衛十二,所三,市舶司一。任命尚書黃福為布政使兼按察使,都督呂毅為都指揮,黃中為副。安南從此成為了中國的一個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