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並不像人們期望的那樣會“一勞永逸”,相反,安南從此頻頻變亂,倒成為永樂朝廷一個燙手的山芋。先是明軍於安南時,陳氏舊部簡定出降,隨征黎氏,頗得成功。嗣後見安南平定後不複立陳氏之後,心中頗不服。於是逃至化州,聯合群盜鄧悉等,自立為日南王,國號大越。乘明軍北返時進攻鹹子關,扼住了三江府往來要道。這時諸州縣相繼響應。連黎氏的餘黨也大都追隨歸附,其中以陳季擴、鄧景異為首的勢力最是猖獗。
交趾布政司黃福飛奏朝廷,請速增兵。永樂帝立命沐晟(此時已升黔國公)發兵數萬,從雲南出征。又令兵部尚書劉俊參讚軍事。沐晟率軍南下途中,到生厥江與簡定軍相遇。彼此交戰後簡定佯裝敗逃,劉俊等率軍追趕,卻誤入埋伏。陳季擴和鄧景異分兩路殺出,明軍大敗。劉俊馬蹶被俘後自殺,都督呂毅及布政使參政劉昱等戰死。沐晟倉猝收軍,已傷亡萬餘人。
永樂接到沐晟奏報,著實吃了一驚。那時他正準備北征韃靼,精力已關注於塞北,真想不到安南又亂騰起來!隻好再令張輔(此時已升英國公)掛帥,靖遠侯王友為副,率兵二十萬出征。
永樂七年秋,張輔的軍隊才到交址,進抵鹹子關。那時敵方內部又發生變化:因陳季擴的勢力漸大,簡定讓他為王,自稱上皇。陳季擴詭稱為陳氏後裔,安南軍民紛紛歸附。張輔與陳季擴首先在江上展開水戰。南兵的戰船有一千餘艘,在江麵上密密排開,看上去聲勢浩大。但張輔用了赤壁之戰中周瑜戰曹操的“火攻”之法,取得大勝。
陳季擴以陳氏後人名義,上書張輔,乞求封安南王,被張輔拒絕。張輔進軍清化,陳季擴率殘部逸逃。簡定逃匿到美良山中,被明軍搜出,送入張輔帳下。張輔將簡定裝進了檻車,押送京師。簡定可沒有黎氏父子幸運,一到南京就被斬首。在交趾這邊,張輔雖未捕獲到陳季擴,卻也生擒了陳氏黨羽範友、陳原卿等二千人。張輔將這二千俘虜全部坑殺。
永樂見交址大局已定,便召張輔還京,留沐晟鎮守。張輔在歸途中又追陳季擴至靈長海口,擊敗敵眾。陳季擴實在窮蹙不堪,隻好又奉表向大明朝廷乞降。永樂盤算了一下,覺得完全殲滅陳季擴的部屬,殊非易事,隻好接受其乞請,任命陳季擴為交址右布政使。
陳季擴雖然接受了任命,但暗地裏仍在四處網羅黨羽,不久又發動叛亂。永樂帝無奈又遣張輔第三次南征。
張輔到安南後,嚴申軍令,整飭部隊。都督僉事黃中,因對這位三十二歲的小將不太服氣,竟違命不遵,結果被張輔斬首。全軍將士因之震懾,紀律為之肅然。
張輔與沐晟會師後,決計蕩平敵寇。於是越月常江,渡神投海,又過西心江,到達愛子江,其勢如破竹。敵酋鄧景異、賊將阮師檜竄人深山,被張輔親率將校拉網式搜山,一起拿住,立刻磔死。陳季擴逃亡老撾。明軍都指揮師祐緊追不舍,連續攻破老撾三關,將陳季擴及妻妾數人,生擒而歸。張輔將其押解回軍,當即斬首。
張輔三下交址,三擒偽王,威名遠播。而黃福在當地頗多惠政,與鄉人相處友睦。經過數年的武力征服,西南邊陲暫時安靜了下來。
然而武力征服的辦法,難以取得持久的穩定。折騰來折騰去,國家耗費大量物力財力,而從安南獲得的貢奉,每年也不過是:
蘇木一千五百斤至五千斤,漆二千五百斤左右,翠羽二千至三千個,扇一萬把左右,絹一千五百至二千三百匹。
有時候還能進貢一點香料。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