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人,一生中弄不清楚的事情太多。清楚的與不清楚的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就在唐賽兒神秘消失,“她是不是真會妖法”這件事想不通的同時,還有件事更使永樂帝困惑:剛剛竣工的新皇宮三大殿(即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為何剛剛入住,他還沒有習慣金絲木大立柱,以及他的柴檀木雕龍漆金大椅所散發的淡淡漆味兒時,突然一場雷擊的“天火”,使三大殿頃刻間化為灰燼。
為什麼呢?究竟為什麼呢?
被燒毀的,別的不說了,單說奉天殿這七十二根大立柱吧,費了十幾年的時間挑選和運送。這些幾百年樹齡的金絲楠,從山上運下來一根,“進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是說,伐木的民夫要死掉一半!可見凝了多少血汗。可它們一無所遺,全都焚毀了。
幸虧楊榮還比較機靈,指揮衛士冒死搶救文淵閣的書籍,總是抱出了一些比較重要的,堆放於東華門外,稍微減少了一點損失。但是這位大學士也弄不清為什麼會失火。
潑刺刺一道銀亮的閃電,轟隆隆一陣震蕩蒼穹的炸雷,三大殿便成了磚石的廢墟。
永樂帝是厭倦了南京才遷到北京來的。他在北京的日子才剛剛開始呢。但為什麼天火會將他的新居焚毀呢?
三大殿被焚之前,那真是他最愜意的一段日子。時值永樂十九年春節,為慶賀北京宮殿建成和正式遷都,全城到處張燈結彩,燃放焰火。各國使臣都被邀請同朝臣們人新宮朝賀,宴會從清晨直到中午才散。來賓中他記得有麻剌國王哇來頓本及其夫人和陪臣們。哇來頓本幾乎被這宏偉堂皇的新宮殿驚呆了。就是在這新的宮殿裏,麻剌國王接受了大明皇帝的冊封,接受了印誥、冠帶和金織衣。哇來頓本說這真比天堂還要壯麗呢!
參加宴會的外國使團,規模較大的和路程較遠的,還有西域的帖木爾帝國。帖木爾帝國的使臣想不到中國會變得如此強大。他們毫不掩飾其對永樂皇帝的崇敬。這使永樂深感自豪。由此聯想到,以他取代建文,治理中國,真是連外國人也信服的呢!
但是,或許這段日子他太愜意了,也或者說,慶賀新皇宮建成和遷都的典禮搞得太隆重了,“物極必反”,這之後便漸顯出一些不祥的征兆。
比如說,因為心情舒暢之故,他騎了帖木爾帝國沙哈魯大汗進貢的寶馬,出城狩獵。想不到寶馬居然會在奔馳中跌倒,將他摔傷了手掌。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那些使臣還沒走。他打算將他們加鐐看押,幾乎就要流放他們到遼東充軍。他對他們說:
“既欲兩國通好,貢馬與帝王,須擇最佳者。昨日朕乘爾等所獻之馬,不意此馬太老,竟將朕顛撲於地,使朕手受傷,變青黑色……”
“啊呀,陛下誤會了!”使臣說,“此馬謂‘大愛迷爾’,愛迷爾貼木爾古兒汗也。我國沙哈魯王獻陛下此馬,欲表示其最敬之意也。王謂貴國必以此馬為馬中之寶呢!”
永樂聽了使臣的解釋,方才明白這馬乃是沙哈魯父親帖木爾當年的坐騎。不錯,這的確是顯示了對他的崇敬。所以他回嗔轉喜,不惟未治使臣以罪,反厚賞了他們。
可是,這件事過去才三天,三大殿便發生了火災!難道僅是巧合嗎?
又比如,麻剌國王哇來頓本離開北京返國,剛走到福建,卻不幸病逝。這也是三大殿失火前的事。這也是巧合嗎?
要說巧合,也是有的。在從永樂六年以來的這十來年裏,共有渤泥、滿剌加、蘇祿、麻剌四國的國王因仰慕永樂盛世來中國訪問,竟有三位國王不幸在中國的國土上病逝。除了哇來頓本,尚有渤泥國王麻那惹加、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蘇祿國王是四年前死在德州。永樂曾親自為其撰寫了碑文。說真的,他永樂對三位國王之死都深感悲痛;但這一次,不僅悲痛了,都有點沮喪呢。當然這沮喪是不能對別人講的。但事實上他是把國王之死與三大殿被焚也聯係起來了。
他真搞不清楚,三大殿為什麼遭受“天火”!
永樂帝為三大殿火災“修省求言”,詔令群臣“直陳闕失”——這也是曆代帝王在國家發生大災時的一種習慣做法兒。想不到一些大臣卻將火災跟“遷都”聯係起來,他們認為,原本就不該遷都,遷都勞民傷財而已。持此論者,為數不少,一時人言洶洶。永樂帝惱了——遷都怎會是失火的原因呢?這分明是故意“謗訕朝政”呢!於是將“直言”的侍讀李時勉、侍講羅汝敬等下獄;禦史鄭維垣、何忠、羅通、徐溶、給事中柯鮮等謫徙交趾;主事肖儀則被殺。
肖儀被殺,是因為他的言辭太過激烈,使永樂受不了。永樂說:“方遷都時,朕與大臣密議數月,三思而後行之,非輕舉也。”然而這番話,使很多“直言”的人更是不滿了。他們不滿,不敢衝著皇上來,就轉而攻擊參與“密議”的幾位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