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真沒料到,這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永樂在朝會上聽他們嘮叨得煩透了,就令讚同遷都和反對遷都的兩派,跪到午門外辯論。這便成了永樂朝一件新鮮事兒,兩派人跪得膝蓋發青,辯得喉嚨腫啞,多次要用笏板互相毆打,時不時地要由太監們拉架。
戶部尚書夏元吉見事情鬧到這步田地,深感不安。他肚量大,決定把責任攬下來,就上奏皇上:“彼等應詔直言,並無罪愆;惟臣等備員大臣,不能協讚大計,有罪也是臣等之罪。”
夏元吉這種表態稍稍平息了“反對派”的憤怒,然則“讚同派”卻又責備他“違背初議”。他又朝這夥人作揖,勸他們:“我等曆事已久,雖有所失,亦能為陛下諒解。若因此事使應詔言事者獲罪,於國家損害甚大,連我等日後也要留有罵名。還是忍讓些吧!”經他的調解,風波才算平息。
關於遷都的爭論就算了結了,臣工們漸漸會把這事兒淡忘了,但永樂忘不了。這被毀的三大殿使他心灰意冷,再不敢重修(到了嘉靖皇帝時代,認識到“奉天殿”這名兒不對,把“天”給壓在了“奉”字下麵,那是若幹年後的事了)。從此他就病了。
永樂十九年,皇帝六十二歲。六十多歲的人有病沒什麼希罕。“生、老、病、死”,這是誰都回避不了的事情。但他不行。他永樂不相信自己會老,因之對有病特別反感。
他這病其實從登極時起就已經顯露了。那時候兩條腿常感到痹弱不支,站不太穩了。諸醫大都以為是痿症,屢治不效。後來,有個叫盛寅的江南名醫,曾經治愈宮中某太監的病;而這太監,永樂以為早已死了,卻不期在射箭場上碰了麵兒,竟是紅光滿麵。永樂吃了一驚,一打聽,才知道了盛寅的大名。永樂立即將盛寅召之便殿。經望、聞、問、切了一番,盛寅說:“皇上這是風濕病呢。”他深以為然,說:“卿言有理,朕曆年征戰,餐風宿露,此是為陰寒所侵之故。”服了幾劑藥,果然見效。盛寅隨即便被召為禦醫。
永樂十四年他五十七歲時也得過一場大病。那回治好他病的非是醫生,卻是個道士。以後每逢有病,他就派人去洪恩靈濟官問神,並向廟祝索要仙方。但仙方藥性多熱,服後痰塞,氣也不順,就使他脾氣變得暴躁,竟至於失音了。每每這種時候,內官也好大臣也好,就得特別小心,沒準兒丁點小事便會使龍顏大怒。人們都知道這“仙方”是用不得的,卻無人敢勸。
幸虧袁忠徹是皇上心腹,又懂點醫道,他還能勸幾句。他說,聖上這些症狀,實乃靈濟宮符藥所致呢!永樂登時吹胡子瞪眼說:“仙藥不服,服凡藥嗎?”袁忠徹當即跪下哭泣。連兩個內侍也跟著哭起來。哭得永樂愈加惱怒,立命錦衣衛將兩個內侍拖出去打了一頓棍子。他見袁忠徹還在哭,就說:“忠徹你哭喪嗎?要咒我死嗎?”袁忠徹跪趨至他的腳下,說:“臣不哭了,臣真恨不得替陛下長病呢!”這才使他的怒氣漸漸消去。
這一回,三大殿火災並引致朝臣“遷都之爭”後。永樂帝格外煩躁。他的煩燥就加重了原有的疾病。兩條腿常麻痛得徹夜難眠。為了減輕病痛,他想出去遊獵,然而有人又以“龍不離淵、虎不離穴”為喻勸阻。氣得他喝問:“這是哪來的話?若說不明白,朕治你死罪!”幸而那人引用了《易經》中的“龍虎風雲”相對,他才無話可說——可還是把那人給降了官職。
他這回發病,除了三大殿火災的原因,還與王貴妃之死不無瓜葛。王妃是蘇州人,永樂七年封貴妃。這是當年紀綱和沈文度合夥在蘇州選美時所選的最佳的一朵花兒。不僅美,且有賢德,事仁孝皇後甚是恭謹。仁孝皇後死後,便由她管理六宮。永樂帝曾起過冊貴妃為皇後的念頭;卻又是“紅顏薄命”,不幸於永樂十八年秋,適值北京皇宮建成時病逝——為何又如此之巧?誰能給永樂皇帝解釋清楚呢?
三大殿火災後,在永樂內心深處最沮喪最痛苦的時刻,偏有人幸災樂禍。這說的不是反對遷都的臣工,說的是一幫子妃嬪和宮人。
“失火了!嘖嘖!好厲害!”任美人說。鳳眼裏閃著驚詫和興奮。
“可不,燒得光光喲!”鄭美人用手指戳了呂昭儀一下,悄聲說:“這下可好啦!”
“噓——小聲點兒!”任美人問,“怎會‘可好啦’?你這話啥意思?”
“這叫報應!”鄭美人說,“聽說皇上下詔‘求直言’呢。我猜著,皇上得反省,不能濫殺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