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你說說看,軍儲究竟怎樣?”
夏元吉最清楚國庫的空虛情況,便說:“頻年用兵,途路迢迢,軍馬及糧秣儲蓄,今已十喪八九。況災荒連連,賦收困難……”此時他看到皇上正由宮女給捶腿、揉腰,便又說,“且聖躬欠安,尚須調養。臣乞晚些時日,遣將出征,勿勞聖駕!”
永樂一聽,不惟失望,甚至有點氣憤——“聖躬欠安”,唉,朕何曾欠安呢!他便揮手讓兩個宮女停止了捶腿、揉腰。立命夏元吉赴開平清理糧儲,看看到底有多少,尚缺多少。
夏元吉走後,永樂又將吳中傳來,也是征詢他對北征的意見。不想吳中的意見跟夏元吉如出一轍,也以“軍儲匱乏”和“聖躬欠安”兩條理由反對出師。永樂霎那間恍然大悟:原來這幾個東西是早就商量好了,一起來反對我呢!遂命錦衣衛將吳中逮捕下獄。一想,還有夏元吉呢!忙又吩咐錦衣衛:“快把夏元吉也抓回來,不要他去開平了!”再一想經理過戶部事務的大理寺丞鄒師顏對糧儲的事也有責任,豈能讓他逃過罪責?又吩咐:“連鄒師顏也一起關了!”
錦衣衛抓捕這幾位大臣的時候,永樂身心俱痛,也躺到了榻上。
此時方賓正受命提調靈濟宮。奉命向靈濟官進香且乞藥方的中使,向方賓透露了“皇上正在發怒”如何如何。方賓不知所措,極度惶懼,他擔心皇上如今喜怒無常,性脾乘戾,沒準兒派“東廠的人把他抓去,還不知動什麼刑罰,倒不如自殺的好!遂自縊於靈濟宮中。
消息傳進宮裏,永樂更是生氣。他本無意殺方賓的,今見方賓自殺,認為這位兵部尚書是以死抗旨,盛怒之下竟下令從墳中掘出方賓屍體,再行殺戮。仍不解恨。想想所謂“軍儲匱乏”,全是戶部的責任,罪魁禍首應當是夏元吉。於是,也不管夏元吉一向有多大的功勞,頒旨籍沒其家產。然而,錦衣衛到這位戶部尚書宅邸一看,除了皇帝過去賞賜的一點綢帛、銀幣,再便是布衣瓦器,家具粗糙簡陋得令人驚歎。錦衣衛的人回宮將抄家情況向皇上彙報,永樂不太相信,經詢問大學士楊榮,楊榮力保夏元吉的確是清廉忠貞之臣,這才免其一死,但仍關在獄裏。
永樂又怕禮部尚書呂震也步方賓後塵而自殺,便派了十名錦衣衛校尉日夜監視。並警告錦衣衛們說:“若呂震自盡,爾十人皆不得活!”
自此無人敢再反對北征。
於是永樂二十年三月三十一日,六十三歲的皇帝倉倉促促離京北進,開始了第三次親征。
因征途的遙遠,決定了這支遠征軍輜重隊伍之多;二十萬軍隊之後,尾隨著三十四萬匹驢馬、十七萬輛糧車和二十三萬民夫運送的三十七萬石軍餉。這支隊伍不可能快速行進。但永樂的心情明顯地好起來。他沿途射獵、閱兵、演武,又變得神采奕奕,病痛大大減輕。
明軍進至闊灤海子附近,前鋒俘獲到阿魯台部屬。永樂親自詢問。得悉韃靼人已盡棄輜重馬畜北徙。阿魯台之所以不戰而走,據說一是自知不敵,二是內部不和。連阿魯台的母親和妻子都反對與明廷為敵。永樂覺得未經交鋒,不太過癮,卻也實在無力、無理由繼續北進,隻好下令班師。
但就在決定班師的這天晚上,永樂又召諸將入帳議事。他說,阿魯台之所以忤逆不附,與兀良哈有很大關係。說起來,兀良哈三衛原本屬於大寧都司所轄,當年燕王發動“靖難”戰爭,拉其三衛入夥,其即位後踐約將兀良哈三衛分割出去,沒想到如今竟成了“敵寇”——正如永樂說的,“兀良哈為阿魯台羽翼。”所以他決定順便兒討伐兀良哈之寇,也免得此次北征空手而歸。
永樂率軍趕至屈烈兒河畔,恰遇兀良哈三衛人馬。經過幾個回合廝殺,本無心戀戰的兀良哈人即潰不成軍。永樂在河穀間追了一段路,但看看軍中糧餉將盡,不得不下詔班師。
永樂雖貴為皇帝,但在軍中,卻是盡量做到與將士同甘共苦。比如軍士不吃肉,他也不吃肉。一旦軍士乏食,即令中官將“禦糧”分散給士卒。中官備膳時,他又說:“看軍士進食也未?軍士未食,朕何忍先飽!”——就是這麼個皇帝!有這樣的大明朝皇帝,韃靼、瓦剌、兀良哈人,望風而遁是最明智的選擇。
九月八日永樂回到北京。群臣照例上表朝賀,他卻興味索然。因為他渴望的是激戰,甚至是生死難卜的激戰。他多麼向往“靖難”戰爭中,他臉上滿布戰塵,將士們隻有聽聲音才能辨認出他來的那種動人情景;多麼向往再次出現箭矢如蝟毛般插在戰旗上的激烈場麵……但那隻能成為美好的記憶了。
回到北京不久,東宮又出事了——這似乎已成了規律,總是在“太子監國”期間出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