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因禮部尚書呂震的女婿張鶴引起的。張鶴“朝參失儀”,太子朱高識以呂震之故,未予究罪。待永樂回來,便有好事者將此事上奏。永樂立即又發肝火兒,將閣臣楊士奇下獄。幾天後,又將吏部尚書蹇義、禮部尚書呂震一並關押。關押他們的理由,是身為大臣“輔導有闕”,不能匡正。不過,這回的案子沒有鬧大。因為如今永樂已沒了更換“儲君”的念頭。不久又把楊士奇等人從獄中放出來了。
這時候,永樂帝又病了。他不得不躺上病榻,而將一般的國務委托太子處理。
不料此時禍起蕭牆。趙王朱高燧居然欲弑君奪嫡。陰謀雖未得逞,但永樂帝的身心卻是越來越壞了。
永樂雖也知道高燧不是東西——早在永樂七年,就曾因與高煦合謀譖害太子,而被“褫奪冠服”、“誅其長史”;但卻不曾料到,高燧會趁他生病,多日不上朝理事期間,唆使常山護衛指揮孟賢等人發動宮廷政變。
先是孟賢極力散布太子的流言蜚語,造謠說皇上有意於趙王,欲廢太子。繼之欽天監的王射成對孟賢說,“天象當易主”。後來,這幫人又聯絡興州屯軍高以正,製造偽詔,陰謀令宦官楊慶,在皇上的藥碗裏下毒。一俟毒死皇上,即收起宮中符寶,逮捕諸大臣,矯詔廢太子,而擁立趙王為帝。高以正把內情透露給外甥、總旗官王瑜,拉他為助。幸而王瑜忠君,聽後大驚,勸高以正不要冒此殺身滅族之險;見高以正不聽勸,便將此事密報了皇上……
孟賢、王射成、高以正等立即被捕。他們所造的偽詔也到了永樂手裏。永樂親禦右順門,他盯著朱高燧訊問:
“此事。爾知之否?”
高燧麵如土色,小便失禁,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如果趙王承認參與了政變陰謀,則不僅要被削爵,且會被殺頭。永樂想起了那幅《虎彪圖》,想起解縉的詩:“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他實不忍心殺子。這時還是太子高熾出麵,極力為趙王辯解,說“此乃下人所為,高燧哪裏知道?”又說,“此事可追究黃儼。”
太監黃儼雖曾盡心竭力地伺候過永樂帝,比如到朝鮮選美,也真有汗馬功勞。但此人的確屢屢在趙王與太子之間搬弄是非,用心險惡。那年方孝孺施離間計,寄密書於高熾,黃儼就曾從中進讒,差點兒讓燕王誤殺了高熾。而今高熾提及黃儼,永樂便如夢初醒,立命將黃儼寸磔。
趙王因太子竭力遮護,未受懲處,僅被逐出京城,遷往彰德。
政變未遂,謝天謝地。皇上想淡化這件事。他不想在這件事上做什麼文章。事情就像烏雲那樣被風吹散了。但是,皇上內心的烏雲未散。他的傷口難以撫平。他病情越來越重了。他不能躺在病榻上等待死亡。索性“以毒攻毒”,再到戰場上去!還是讓大漠的風沙和敵虜的鮮血來蕩滌他有病的身心吧!
永樂二十一年七月,處理了趙王高燧的事情僅一個月,重病纏身的皇帝又帶領三十萬大軍,踏上了漫無目標的征途。
人們攙扶著他下床,攙扶著他走出宮殿。他頭暈目眩,天和地都在旋轉。然而,當他被扶上戰馬的那一刻(人們本來是哭勸他坐車輦的,但沒用,他才不坐車呢!),他竟挺直了腰身,頭也不暈目也不眩了,而且手也有了力氣,能緊抓住馬韁。不是奇跡嗎?
出師的第三天,各路應詔出征的將士齊集土木堡。按計劃皇上將在這裏檢閱軍隊。可那天很不巧,下著不大不小的雨。將士們肅立雨中,戈甲更顯鮮亮。此時永樂皇帝騎著馬走過來了。他中等偏上的身材,唇髭往上卷曲,下髯修長,很珍重地套在了綢袋裏。將士們高呼“吾皇萬歲”。這喊聲立時激活了他的心髒、血脈。他立時讓左右內侍撤去傘蓋,一任雨水淋身。雨絲拂在臉上,那麼舒服。龍袍被浸透了,雨水涔涔地沿著脊溝流淌,他覺得疾病真的被衝走了。
大軍一麵北進,一麵偵察韃靼阿魯台部的動向。九月中旬進駐西陽河。此時韃靼知院阿夫貼木兒、古訥台等人率妻子部屬降附。他們帶來阿魯台的最準確的消息。原來,阿魯台四月間為瓦剌順寧王脫歡戰敗後,人口、馬駝、牛羊皆被掠去,部族潰散,境況頗為困窘。得知永樂率軍北征,已疾走遠避,唯恐躲之不及,根本不可能再萌南向之意了。
這消息使人遺憾——禦駕親征又將無所獲嗎?真是進退維穀。恰這時,先行出塞的先鋒將軍寧陽侯陳懋帶來一個出乎意料的好消息: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前來歸附。
也先土幹素與阿魯台不合,自從與瓦剌作戰失敗後,退避漠北,居無定所。他的外甥把台勸他降明,於是率眾南來。先鋒陳懋率軍北進時,得知韃靼在飲馬河北為瓦剌所敗,乘機率部追擊,追至宿嵬山口,不見敵蹤,卻遇到前來歸附的也先土幹,於是連忙派人向皇上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