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奏報,永樂大喜過望。這至少證明他的北征沒有白跑一趟。他前往開城,等待陳懋和也先土幹的到來。也先土幹到達開城時,已是深秋季節。也先土幹表現得十分謙卑,而永樂卻熱忱而又隨和。永樂決定給也先土幹等人以超常的旌表,特封他為忠勇王,賜漢名為金忠,與那位善卜者、如今官至兵部尚書的金忠姓名相同。盛宴之上,他命金忠的位子坐到侯之下、諸伯之上,並不斷命侍者將禦前的珍饈賜以金忠。宴後,又將禦用金杯也一並賞賜給了金忠等人。
這對永樂來說是特別美好的夜晚。之所以美好,不僅是韃靼王子的歸附,更重要的是胡從內地風塵仆仆奔來,給他帶來了有關建文的準確消息……
三
禮部侍郎胡來到開城“行在”時已是深夜。皇上在宴請也先土幹一行之後已經就寢。胡本不想打攪皇上酣夢的,卻又怕違抗聖旨。因為早在永樂五年,皇上令他尋訪張三豐時,就曾有過特旨:一、凡胡在外所了解的情況,一律書寫成密報,即便夜間報至,內侍亦應迅即報送皇上披閱。二、凡胡還朝或到“行在”奏事,隨至隨謁,不得延宕。所以,胡就隻好請侍寢的內官稟報皇上。
永樂剛艨朧人夢,聽到“胡”兩個字,立即清醒了。侍寢的妃嬪和宮女就忙為皇上更衣。
胡是那種長相平庸,性格也無明顯特點的人。不多言多語。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表現自己的欲望。靜悄悄來了,又靜悄悄走了,不顯山不露水,不吸引人的注意。皇室成員和大臣們都弄不清他與皇上的關係。永樂帝令他遍處尋覓建文的蹤跡;捎帶著也稽查太子及各地重要官吏,看有無“異謀”。永樂十六年,他出巡江浙,路過南京時多住了些時日。楊士奇見他滯留京師,頗為疑惑,直截了當地促他快走。他卻以“冬衣未完”為借口掩飾過去。後來,他行至安慶,才將太子的情況寫成密報(內中說了不少好話)發送北京行在。他十幾年來一直在尋訪張三豐。然而張三豐這種異人哪是他能見得到的!盡管未能訪到,但朝廷還是令隆平侯張信等,役夫三十萬,在張三豐的隱居地武當山,大興土木,耗資數百萬,曆時十二年,建起了巍峨壯觀氣勢磅礴的宮觀,永樂帝賜名為“太和太嶽山”。凡到過武當山的人,都說真武大帝的塑像頗似當今聖上。永樂帝聽到此類傳聞,總是會心一笑。的確,塑真武大帝神像之前,工匠還真是細瞻了聖顏呢!
永樂帝接見胡時,因見其麵龐黑瘦,知是風吹日曬之故,便嘉勉了幾句。胡叩問聖安。永樂說:“朕極好,你遠路而來,又在深夜,有何要事,快快奏來。張三豐你找到了吧?”
胡曉得這“張三豐”指的是建文帝。這個名字折磨了皇上二十多年,也使他胡不知跑碎了多少鞋襪!提起這名字就百感交集!
“啟奏陛下,臣,總算找到他了!”
“啊,真的?!”永樂一驚,下意識地想站起來。但兩條腿有病,差點摔倒。他用手扶案子時,又把茶碗碰倒了。茶水灑到了龍袍上。
胡忙用袍袖去揩皇帝身上的茶水,然後又去揀茶碗——這種場合是不容許第三人在場的,所以沒有官人侍候。但是永樂急不可待地說,“唉呀,不要忙亂了……你確是見到他了?”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呢!”
胡開始敘述。
他說他估計建文會逃往川滇一帶,即取道湖廣及貴州邊線,蜿蜒而往西南。又想,建文既化作僧人,必往來寺院;怕被人認出,必避開車馬喧鬧之地,而住深山敝庵。於是他便也改裝,脫下官服,換上百衲衣,扮作乞討的頭陀。
在重慶西南某山上,他遇到了一位自稱“玉華山樵”的隱者。樵者或許也能辨出“頭陀”亦是假的,卻並不探問究竟,兩人隻是坐於鬆下用了酒葫蘆對飲閑談。胡有意談及建文朝時江南舊風物,競勾起那“樵者”無限感慨。樵者遂吟出一詩:
十年艱辛走閩越,日夜思親鬢成雪。
回頭往事付空花,形影相隨衣百結。
當時恨不早見機,扁舟一棹江南歸。
西風塵土障天起,秋水鱸魚空白肥。
胡汝似乎受了樵者情緒的感染,也要用詩來化解胸中的塊壘,便也吟道:
即今乞食荒山裏,佳士出迎常倒履。
當歌對酒忍暫飲,握手論人愧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