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魂斷榆木川(3)(1 / 3)

誌懷豈能忘故山,神遊往往於其間。

為君寫此轉淒測,片雲零落何時還?

於是兩人相抱而泣。那“樵者”便把他當成了“陌路知己”。從樵者口中得知,建文帝化作應文和尚,帶了幾位從者,曾於永樂三年從這裏經過,在大竹縣的善慶裏住過一段時間。他當時聞訊趕來接駕,意欲伴隨。建文帝卻稱人多不便,易為官府發覺,婉言謝絕。後來建文帝去了雲南,聽說在個白龍山還是青龍山的地方結茆立庵了。

胡於是便去了雲南。

胡好不容易找到了白龍山。不錯,果然有一小寺,建文也確曾在此住過。那是永樂七年,建文因山中缺食,形容枯槁,又有戒心,不敢出山覓膳,的確狼狽至極。其時有幾位舊臣,什麼“補鍋匠”、“太湖漁翁”之流千裏迢迢來訪。建文可憐巴巴問:“爾等可帶什麼好吃的嗎?”“補鍋匠”、“太湖漁翁”忙獻上了鹽水鴨、香酥雞、油炸糕之類。建文狼吞虎咽,並歎道:“不識此味,已多年矣!”……然而胡隻找到了白龍庵的舊址。經詢問庵旁一老婦得知:庵主早已於三年前搬走。臨走時聽人議論,說庵主要去的地方兒是峨嵋山。

胡遂又趕赴峨嵋山。

的確,建文化作應文和尚,帶了兩個徒弟確曾到過峨嵋,住過三兩夜。且在山寺牆壁上留下了兩句詩:

登高不待東翹首,

但見雲從故國飛。

胡一看後麵落款是永樂二十年冬,很是高興。這說明建文離開的時間並不長。忙問寺僧,題詩者又往何方?寺僧說去了永慶寺。胡趕快又到永慶寺。然而住持說,應文師傅上月才走。卻又留詩一首於壁:

杖錫來遊歲月深,

山雲水月傍閑吟。

塵心消盡無些子,

不受人間物色侵。

據住持講,那題詩老僧看上去身體不好,喉間呼嚕呼嚕常有痰湧。胡問,還有從者否?住持說,並無徒弟,隻有一位火工道人。胡又探聽這二人的去向。住持回答,那老僧說他是“從去處來,到來處去。”估計他這話的意思,也活不幾天了。沒準兒就死在道上了……

胡在川、滇、黔一帶繼續轉悠,卻再未發現建文蹤跡。這可如何是好?他說“到來處去”,“來處”係指哪兒?莫非是自龍山舊庵嗎?但白龍山他又去過,山上的人皆未見那應文和尚再次露麵兒。

胡因資費即將告罄,便暫且結束這段巡旅,尋思回南京支點銀鈔再說。然而不曾料到,在他返途經過琅琊山,在小店投宿時,無意中竟得到了建文現在的準確蹤跡!

他在這小店裏遇見有一商旅,約六十餘歲,穿著雖是一般,但舉手投足間隱隱然顯出仙風道骨。他朝那人打量,那人也朝他打量。胡覺得那人有點麵熟,卻想不起在哪兒見過。正疑惑間,忽聽對方說道:

“先生可是禮部侍郎胡大人嗎?”

胡不由一驚。因為他是裝扮為頭陀的;對方看樣對他很熟,否則不會知道他現在的官職已不是戶部給事中了。

胡便問,你是哪位?

那人說,“罷罷罷,你找的是誰”?

胡心裏崩龍一跳:莫非這便是建文?!可細一看,模樣兒與建文相去太遠。又一想,莫非他便是張三豐?!……

胡一想到“張三豐”這名兒,便有點莫明的緊張。因為張三豐據說是元朝與劉秉忠同時的人,到這該有二百歲了吧?可這人至多也就六十來歲的樣子。於是他就誠惶誠恐地施僧禮,問道:莫非你就是張神仙嗎?

不料那人哈哈大笑說,什麼張神仙!在下就是程濟啊!……

原來他就是程濟?!就是當年建文遜國時縋城棄官而去的編修程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