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5章 魂斷榆木川(3)(2 / 3)

果然就是程濟。程濟說,胡大人你找的是誰,大家心中明白。已經找了二十多年了。實說吧,在下跟隨建文君也二十多年了,如今人臣之職已盡,否則你也見不到我呢!

胡既驚且喜,半信半疑。他微微一哂說:“足下是程公,這我尚能相信;可足下自稱陪侍建文君已二十餘年,有何證明呢?”

程濟也微微一哂,並不答話,倒是從隨身攜帶的藤篋中取出一冊書,原來是手抄的《從亡紀略》。胡接過,大體一翻,竟是記錄了建文帝自建文四年(即洪武三十五年)出亡以來,所到過的許多地方。比如:

“建文四年八月望日,至史彬家相聚。帝為其《清遠軒》改題《水月觀》。永樂元年正月十三,帝至雲南永嘉寺。適‘二馬’先生及‘補鍋匠’、‘玉華山樵’等來,帝日‘從多弗便,今後無複往來’……永樂三年春二月,至重慶大竹之善慶裏,有杜景賢築室與居。尋舍之而去。四年五月,結茆白龍山……八年七月朔,應賢卒。八年十月,濟為帝出山救藥募糧……十三年六月應能卒……”

胡翻到後麵幾頁,記錄著:

“永樂二十年冬十月,帝於峨嵋山題句:“登高不待東翹首,但見雲從故國飛。後五日至永慶寺又題詩:杖錫來遊歲月深……”正是胡前不久見過的那一首。

胡見這本《從亡紀略》的記錄,最後結束在永樂二十一年七月。而這正是他和程濟對話的上個月,就很高興,忙問:

“建文如今何在?”

程濟說:“離此不遠。就在吳中……胡大人可要我引見嗎?”

胡想了想說:“如此甚好。”

後來,建文果然如他在蜀中永慶寺所表示的:“到來處去”。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想回到他的“出發地”,即南京一帶。可他知道進不了南京的寺院,就選擇了蘇州吳縣的穹窿山,駐錫於皇駕庵。

建文,即應文和尚,已在皇駕庵“涅槳”。因非高僧,也就沒有什麼舍利塔,隻是一杯黃土覆身罷了。

……

胡講罷,永樂仿佛從一個有趣故事的氛圍裏走出來。他當然不會輕易相信。冷笑道:“不會又是崇寧王變的吧?”

崇寧王是蜀王之子。永樂十五年春,這個頑劣的畜生因在其父親的藩地犯法,逃到長沙他叔父穀王那裏。穀王曾因獻金川門迎燕王入京有功,永樂即位後,賞賜甚厚,既增衛士又增歲祿,藩地也由宣府改封長沙。但不料穀王驕縱過分,招匿亡命,私造兵器,圖謀不軌。恰逢崇寧王逃來避難,穀王便對外麵詭稱:“當年是我將建文君放走,如今藏我府中。我將為其申張大義,請其複辟呢!”後來多虧蜀王向朝廷告發,才將穀王陰謀粉碎。穀王及其子皆被廢為庶人,其王府官屬多伏誅。……永樂很自然地想起這件往事,所以他覺得胡所說的這個“建文”,也未必會是真的。

然而,當胡濃向永樂獻上了兩件東西,這事便被證實了。

第一件東西是手抄的三首詩,都是建文避居貴州金竺羅永庵時所寫。其一是:

牢落西南數十秋,蕭蕭白發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穀聲哭未休。

其二是: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官猶望翠華臨。

其三首是:

閱罷楞嚴磬懶敲,笑著黃屋寄雲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