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
款段久忘飛龍輦,袈裟新換袞龍袍。
百官此日知何處,惟有群鳥早晚朝。
這三首詩的筆跡一看就是真的,而詩中的情味也不像別人假冒。如果說,這三首詩的真偽還可以進一步商榷的話,那麼隨後胡雙膝跪地,兩手高擎的那件閃閃發光的寶璽,卻無論如何不會是假的了!
那正是國家十七塊寶璽中的一塊。人們曾懷疑過原禮部侍郎黃觀帶走了其中的一塊,但永樂倒懷疑是建文所為。果不其然,這塊在外麵“流浪”了二十二年的寶璽,終於又回來了。
這塊寶璽,文為“敕命之寶”,為洪武元年所製,其質為於闐之玉。建文帝也鬧不清當時是怎麼帶在身上了的。就因為少了這塊寶璽,永樂隻好又增刻。共增刻了四塊,這四塊是“皇帝親親之寶”、“皇帝奉天之寶”、“誥命之寶”、“敕命之寶”。其實前三塊寶璽是原來就有的(不過洪武朝的“製誥之寶”和永樂朝的“誥命之寶”,文字略有不同),若不是少了“敕命之寶”,永樂也未必再增刻呢!
好了,“敕命之寶”總算是回來了!這就是說,從洪武皇帝那裏繼承的寶璽,十七塊全部到手了。永樂的心裏該踏實了。
經曆了二十二個春秋,建文終未能逃出永樂的手掌心。他最終還是老老實實地獻上了“敕命之寶”。
二十二年的逃亡,建文把他的這段生命曆程濃縮為三首詩。也別說,低低地吟誦,細細地玩味,還真叫永樂這鐵心腸的人鼻頭發酸呢。建文帝把他的痛苦連同恐懼一同帶進了墳墓,這也給永樂少了麻煩。試想,如果這工夫兒真有一個活生生的建文,跪到皇宮裏自首,說“我便是建文君”,倒真叫永樂有點尷尬不知所措呢!
“他,死了!……”永樂看著他掌上的寶璽,淒然地說。
“臣想掘墳驗屍,但此事重大,須陛下做主。”胡說,“還須找一些曾伺候過建文的內官、宮女,他們該知道建文的體貌特征……”
“唔……”永樂將寶璽放到案上。然後他手撐著案角極費力地站起來。胡知道他要踱步,便向前攙扶,卻被他擺手拒絕了。他蹣跚了幾步,對胡說,“不必了吧。”
“臣遵旨。”胡說。他盼的其實便是“不必了。”有了這條旨意,會省去若幹麻煩。當然,也會給後世留下許多種猜測,會演繹出許多有趣的故事。
胡望著蹣蹣跚跚的皇帝,猜測他也將不久於人世了。
胡淡又問對程濟該如何處理。永樂一愣,說:“程濟?哪個程濟?”
胡明白了——程濟早已不存在了。程濟早便是什麼“火工道人”。他忠心耿耿陪伴了建文二十餘年,直到把建文送進了黃土。——可這跟永樂有什麼關係呢?這不需要永樂旌表的。隨他去吧。
君臣二人密談至次日淩晨,漏下四鼓,胡才退出幄殿。
兩個月後,永樂帝北征回到京師,即詔諭禮部尚書呂震,盡赦建文遺臣家屬之罪,返還田產。熬過了二十多個寒冷的冬天,他們終於看到冰河開始解凍了。
而那時候,“三保太監”鄭和還在“大海裏撈針”。他從“南洋”回來時,永樂帝已經魂斷榆木川——死在北征的路上了。
四
或許是命運的著意安排,剛從漠北歸來的永樂帝,兩個月後接到了大同、開平守將奏報,稱遭到了韃靼和寧王阿魯台的襲擊。新歸附的忠勇王金忠(即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竭力慫恿永樂出兵北征,說他自願充任前鋒。那是永樂二十二年的正月初七,永樂看到窗外是一片冰天雪地,但他已經決定要進行第五次親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