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已沒有哪位大臣敢發表反對意見。戶部尚書尚在獄中。人們想到兵部尚書自殺後還要被戮屍,皆不寒而栗。惟獨禦醫盛寅向被皇上信賴,他還能以“皇上春秋已高”為由勸幾句,卻也沒起作用。三月初一,永樂檢閱了出征將士。一個月後,車駕發於北京。他把安遠侯柳升從獄中放出,令其領中軍,英國公張輔領左掖,武安伯鄭亨、陽武侯薛祿領左、右哨,寧陽侯陳懋和忠勇王金忠為前鋒。令皇太子監國,大學士楊榮、全幼孜隨從出征。
十四天後,即四月十七日,恰是永樂帝六十五歲生日。此時軍至赤城。百官向他朝賀,卻被拒絕。他說:
“朕親率將士問罪漠北,夙夜勞心軍務,不遑自安,豈有閑心以生日為慶呢!其止勿賀。”
他五征漠北,有四個生日是在軍中度過的。第一次親征,過生日那天是在長清塞。記錄皇上起居的太監寫道:“上次長清塞,地極北,夜望北鬥已在南矣。”其實北鬥是不可能在南的,之所以產生錯覺,是因為權妃的玉簫。是悠揚的簫聲將他迷醉了。在他的記憶裏,“大漠簫聲咽”,比王維的“大漠孤煙直”更令人感動!……可是,這最後的生日,痼疾纏身的他,望著曠野清月,還有什麼興致呢!
四月二十五日,明軍由獨石堡出外長城北上。到達開平這天,有一場小雨雪。士兵們衣服都被淋濕,凍得瑟瑟發抖。但征程才剛剛開始呢,距離目的地(諜報得知阿魯台已北渡答蘭納木兒河)還遠著呢。這夜朦朧入睡時,他見到一位金甲天神,向他說道:“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他猛然驚醒,帳外正敲三鼓。翌日,他把閣臣楊榮、金幼孜召入幄殿,言及夢中之事,問他們天神究竟是何意思。
“陛下好生惡殺,上承天意”,楊榮說,“此舉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燃昆侖,難免玉石俱毀,還望陛下留意呢。”
永樂領悟了這番委婉的規諫。他說:“卿言甚合朕意。豈能以阿魯台一人之罪,罰及無辜?”遂令揚榮草敕,詔諭韃靼各部落,罪止阿魯台一人,餘皆不問。又令軍士們收拾荒野中的骨骸,葬入叢塚,他親自撰寫了祭文。
就這樣,他的最後的親征,沒有了過去的狂放、張揚,倒是帶上了與征伐極不協調的悲憫。征伐,是要以敵虜的血液作美酒暢飲的,而他卻可憐著他們的骸骨,要考慮天神所說的“上帝好生”,這仗可怎麼打呢!
大軍繼續前進。有時是冷雨,有時是狂風。到達應昌時,輜重糧車都被遠遠地丟在後麵。永樂告誡諸將說,官渡之戰,曹操之所以打敗袁紹,就因為燒毀了袁軍的輜重糧草。於是便令將士回兵相迎。可此時作為先鋒的陳懋、金忠卻尚未覓得阿魯台的蹤跡呢。
到達應昌,永樂宴犒隨征的文武群臣。內侍們唱起太祖禦製詞五章時,他不由地感喟道:“此是先帝垂諭創業守成之難,而戒荒淫貪逸之失呢!朕嗣先帝鴻業,兢兢焉不敢忘懷。雖軍旅之中,君臣杯酒之歡,亦不敢忘也!”他邊說邊用右手將左袖的裏衣往袖筒裏掖了掖。這細節無疑引起了近臣的注意——皇上是極其儉樸的。他袍服的裏衣敝垢不堪,常沒來由地露到外麵,因而需要一次次地掖進去。人勸他快換一件,而他說,他這是在仿效太祖高皇帝呢。當年高皇帝的舊衣,常常是由馬皇後漿洗、縫綴的。按說,皇帝富有四海,何必在乎一件衣服呢?然而,創業守成之君,必須身居富貴而不忘勤儉啊!
然而,這一件衣服的價值,又怎能與連年征戰的耗費相比呢?
經過艱難的征旅,終於到達答蘭納木兒河。舉目四望,隻有茫茫荒野,黃沙、檉柳或胡楊。偶爾有狼、黃羊等野獸惶惶地從皇帝的視野裏掠過去。遺憾的是並不見阿魯台騎兵的蹤跡。連車轍、馬蹄的印痕都極陳舊。而馬糞幹透了,可以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