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張輔和成山侯王通分兵在河穀進行了仔細的搜尋。然而,方圓三百餘裏未發現敵軍一人一騎。先鋒陳懋、金忠走得更遠,已抵白邙山,仍一無所獲,因糧盡而還。永樂望著空曠的原野隻能苦笑。這沒有對手的征伐真叫他尷尬。他覺得天和地都在旋轉。藍天在下,馬蹄朝上……但他緊緊抓住了馬韁,才沒有跌於馬下。
“今出塞已久,人馬俱勞。虜地早寒,一旦有風雪之變,歸途尚遠,不可不慮……”他說。隻好下令班師。其實這才是六月,正值盛夏,不可能會有風雪的。
七月的也可的裏速大草原上,明軍緩緩行進。永樂因毫無狩獵成果,不想再聽什麼《平胡頌》。他第一次感到騎在馬上是一種自嘲,他甚至覺得已失去了騎馬的資格。事實上他也無力再騎馬了。病人膏肓的皇帝隻好鑽入龍輦。他不知道“六出祁山”的諸葛亮,在五丈原時是何等滋味?……
師次翠微崗。永樂在幄殿中休息時,憑幾而坐,問內侍海壽:“何日可到京師?”
“回皇爺,八月中可到。”海壽說。
“八月中……”永樂眯目喃喃著。秋風在身邊發出奇怪的聲響,像鬼哭狼嚎。他叫海壽看看,是哪兒的事兒,消滅它。海壽找了半天,是幄頂有一條隙縫兒。想搬個凳子,用點綢子塞一塞,卻又被他製止了。他就聽著這奇怪的風聲,呆癡地望著幄殿前打著旋兒的枯葉,感受著秋天的滋味兒。
“東宮曆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朕惟優渥暮年,享安和之福矣!”他對楊榮和金幼孜說。這時候他才想到了蘇軾的“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意識到“身長健”比什麼都重要。
而就在幾天前,師還清水源時,他見道旁有石崖高數十丈,遂令楊榮、金幼孜勒石記功。以“使萬世後知朕親征過此也”,他還下令禁止騎士行軍踐踏莊稼,掛記著當地耕戶今年秋季的收成。夜晚在幄殿裏,仍保持著睡前閱批奏牘的習慣。那時候他精力過度集中,禦案上鎮紙的金龍被碰到案邊,險些掉落地上。侍立一旁的楊榮連忙上前將金龍往裏移了移,他的注意力才從奏牘中轉移到金龍鎮紙上。由是他還感慨係之,訓誡楊榮說:
“一器之微,置於危處則危,置於安處則安。”他指著金龍鎮紙又說,“天下者,大器也。豈可置之於危處?……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不謹而積之,將致大患;小過必改,小不改而積之,將致大禍!……”
而今楊榮回味著皇上的教誨,淚在眶裏打轉。他知道,留給皇上“優遊”的日子不多了。一個如金龍鎮紙那樣,永遠壓著如山奏牘的人,他怎麼能享受“安和之福”呢!……
大軍行至榆木川。這已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深秋。昏昏沉沉,倚坐在車輦裏的永樂皇帝昕到了頭頂上“嘎啦嘎啦”的雁鳴。他想起了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的這個季節,他在去大寧的路上遇到的雁群,想起了他收養的那隻掉隊的病雁。忽地他狂躁起來。“拉馬過來!朕要騎馬!……”他大喊著,無比妒忌地望著騎在馬上的將士們。
毫無辦法。他將永遠地離開馬背,告別疆場了。他像那隻被遺棄了的病雁,徒勞地望著天上整齊威風的雁陣。
在榆木川,這位“馬上天子”召見英國公張輔,留下了簡短的遺詔:
傳位皇太子,喪服禮儀,一遵太祖遺製。
五
皇上突然駕崩,使從征的大臣和中官不知所措。英國公張輔與內閣大學士楊榮、金幼孜、太監馬雲等秘密會議。以六師在外,離京尚遠,擔心漢王或趙王乘機發難,遂決定秘不發喪。搜集軍中錫器,鎔鑄為棺,將永樂的遺體秘密裝殮,放置在翠華寶蓋禦輦中。每日照常進膳行樂,禮儀如常。益嚴軍令,不使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