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食其把盧綰的辱罵告訴呂後,呂雉更是暴跳如雷,她找到劉邦,哭鬧道:“盧綰那家夥真的反了,你還猶豫什麼?派兵進剿呀!”
劉邦歎道:“這是怎麼弄的……連盧綰也想造我的反!”
“皇上,說來說去還是自家人可靠呀,差一點也不行!”
劉邦說:“我是不能臨陣了,那麼叫誰去燕地呢?”
“樊噲還是可以指望的,”呂雉說,“他是咱們妹夫,說什麼他也會為咱們出力的。”
劉邦沉思好久,明白現在身邊可用的將領就是樊噲和周勃了。周勃剛到西北地區巡查,不能馬上回來,就隻有樊噲好用了。
漢高帝十二年二月下旬,劉邦給樊賒一個相國的名義,派他率軍出征,並統一指揮調集的各路諸侯的兵馬,到燕地去平叛。
劉邦又下詔令廢黜盧綰的王位,另立兒子劉建為燕王。
劉邦共八個兒子,除了太子劉盈外,其餘七個都封立為王了。至此,異姓王隻剩下長沙王吳臣了!朝廷派兵進剿,就明確昭示盧綰是叛賊了。
這事使滿朝文武皆驚,大半的人對這事很是疑惑。就連征討大將軍樊噲,直到率兵上路也是半信半疑。
他們由盧綰想到韓信、彭越、英布和張敖。這幾位諸侯真的曾經謀反過嗎?現在,連幾乎是親兄弟的盧綰也成了叛賊,那麼誰還不是叛賊呢?
劉邦大概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就下了一道詔令,企圖向全國上下解釋,以掃除他們心中的疑團。
詔書中說:燕王盧綰是朕的老朋友,老同鄉,關係一直很好,朕待他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有人舉報他交接匈奴和叛賊陳豨,有謀反行為,朕不相信,幾次三番地派人請他來京晤談,可是他拒不來京,充分證實了他心懷異謀。燕國的百姓、官吏是沒有罪的,因此朝廷決定凡是六百石以上的將吏晉爵一級,曾經跟隨盧綰的人,隻要歸順大漢,朕既往不咎,也給他們加爵一級……
為了批駁有人說皇帝要清除異姓王的“傳言”他又下詔說:長沙王吳臣、南越武王趙佗並不姓劉,朕照樣封他們為王。再三表白他沒有清除異姓王的打算。但這都是欲蓋彌彰的事。
聽說朝廷已派大軍來進剿,盧綰又怕又悔。
說實的,從骨子裏他並不想背叛劉邦。至於他與匈奴、陳雅的勾結,的確是為自己開了一條後路,因為他被韓信、英布、彭越等人的下場嚇壞了!至於這條後路有沒有用處,他想不想走,都沒有認真考慮過。
忽然,他卻被推到謀反的泥淖中去了!
他那一幫心腹朝臣又圍著他,不住地慫恿。
禦史大夫施屠說:“事到如今,咱們隻有一反到底了!”
“不,不,不!”盧綰瞪著眼連忙搖手。
“那就像陳豨、彭越那樣,先宣布獨立?”
“不,不,不!”盧綰還是搖手。
大兵壓境,他卻不反,別人就沒話說了。
有個名馮陘的郡守說:“大王如果不想造反,那就抓緊時間,向皇帝解釋,不能再等下去了!”
“不,不,不!”盧綰再次搖手。
到底怎麼辦呢?既不造反又不認錯,盧綰究竟打算怎樣呢?臣下一籌莫展了。
這充分表現了盧綰已處於兩難的境地。造反,他不想也不敢,束手待斃,他又於心不甘。寶貴時間在一點點地流失……
後來領兵的太尉先走了,他要去整飭人馬,作大戰的準備。
燕地被包圍了,在他周圍有朝廷派來的相國樊噲,有齊國丞相曹參,還有趙國丞相周昌。他們互相沒有商量過,但都按兵不動。
他們的想法是一致的。過去他們與盧綰的關係太好太密切了,他們不相信盧綰會造反,甚至覺得皇帝也不會把這個往日的兄弟置之死地。他們盼望著這件事最終以和解結束……
所以隻要盧綰沒有挑釁的爭軍事行動,他們就絕不動手!
這樣相持了許多日子。
一天,劉邦召趙堯議事,趙堯問劉邦:“皇上,以往在平定英布、彭越時,十幾天後就能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現在為什麼卻沒見動靜呢?”
劉邦當然知道是怎麼回事,但他反問趙堯說:“你說呢?你認為燕王真的會謀反嗎?”
已經下過詔令,又派兵征討了,皇帝怎麼還這麼問呢?這不是怪事嗎?但趙堯摸得清劉邦的心思。他也用反問的語氣說話。
“皇上,如果燕王無心造反,在您發兵後,就該立刻前來京都,向皇上解釋或者負荊請罪的呀,他為什麼不來呢?”
一句話,使劉邦勃然而起,他罵道:“盧綰小子真的反了!樊噲不行,說不定他還在與盧綰眉來眼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