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社會

1921年1月,已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陳獨秀,發表了《新教育是什麼》的演說,對新舊教育的差別和對立作了進一步探討,表現出開始運用馬克思基本原理探索教育規律的意向,而不再像以往那樣籠統地主張學習西洋。

陳獨秀指出:教育組織形式(科舉和學校)的不同,教材種類(經史子集和科學)的不同,還不是新舊教育的根本差別,新舊教育的根本差別在主義(宗旨)和方法的不同。舊教育的主義是“個人的”,要“做成偉大的個人”;新教育的主義則是“社會的”,是“重在改良社會”。在方法上,舊教育是“教訓的”,新教育是“啟發的”。

陳獨秀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說明社會支配個人的力量比個人支配社會的力量大。從中國情況看,是有了中國社會才產生孔學,而不是有了孔學才產生中國社會。要改革社會便非從一般製度上著想不可。由此便應當知道“改革教育的注重點在社會不在個人了”。他主張教育改革應重在社會的觀點包括兩層意思:一方麵,教育應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素質,而不是隻重視造就少數“聖人”;另一方麵,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改造社會,促進社會的全麵進步。

陳獨秀對舊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作了更深入的剖析。他指出,舊教育隻是一種裝潢門麵的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缺少應用效力。學農的隻知背講義,未曾種過一畝地給農民看;學工的隻知在講堂上畫圖,未曾在機械上、應用化學上供給實業界的需要;學礦物的隻記了許多外國名詞,但見了本地的動植物卻茫然不解;學經濟學的懂得一些理論,抄了一些外國的經濟統計,但對於本地的經濟狀況卻毫無所知。因此,他大聲疾呼:學校的課程設置,“必須適應學校所在地社會的需要以及產業交通原料各種狀況”。如廣州附近絲業昌盛,就應設蠶桑學校;潮惠近海,應設水產學校;北江多森林,應設森林學校,如此等等,總之是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即要從本地的實際出發來興辦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