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民教育
於右任是一位忠實的民主革命者,在早年的《半哭半笑樓詩草》中,就有“愛自由如發妻,挽太平以頸血”的詩句,對社會現實的透視和對國計民生的憂慮,使他青年時代起就富於民主、民族革命精神,這必然影響他對教育的理解。任職複旦公學時期,於右任極力提倡“學生自治”,吸收學生直接參與學校的行政管理,如自辦食堂、合作社和儲蓄銀行以管理經濟生活,而後,還有“民主法庭”的設立,以鍛煉學生的自治能力。由於民主氣氛濃厚,各種“研究會”、“討論會”、“演講會”如雨後春筍,爭相競出。上海英文《大陸報》稱讚複旦學生“最富民主精神”。他參與創辦的中國公學,力主發揚民主自治的精神,學校“注重德學,以謀造成真國民之資格”,力謀“鼓鑄強健文明之國民,創自主之環境,謀實用於國民。”於右任認為一民眾教育不能限於知識經驗的傳授,應與救國和革命緊密結合,廣泛開展軍事教育,以補國民教育的缺憾。他指出國民教育“非待使舉國之民讀書識字而已也,必使全國之民有軍國民之精神,有軍國民之能力”。“輔之以軍隊之教育,以補國民教育之不及,其尤為一舉而兩得者乎!”這種將軍事教育滲透到國民教育之中的教育就是軍國民教育,它是近代富國強兵、抵禦外侮曆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進步教育思潮,抗戰時期又再度受人青睞。於右任認為,軍國民教育的目標在於培養國民實際鬥爭人才,實現“三民主義”,達到世界革命。受這種思想的影響,於右任主持的“駐陝總部”創立了中山軍事學校和中山學院兩所軍事院校。
智能並重教育
在教育活動中,於右任主張,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廣泛的科學知識,具備寬厚的文化素養及堅實的專業基礎,同時知能結合,培養發展個體及服務社會的各種能力。他鼓勵學生牢記馬相伯先生“不讀書不足救國,不研究深邃科學,更不足以救當前之中國”,告誡學生“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隻要“國人能秉先生努力讀書之誡,則中國必有長足之進步。於右任創辦的上海大學,開設廣泛的課程,注重基礎知識的訓練,使學生掌握各門科學的一般原理、曆史及現狀,體現了他反對學科間孤立、隔絕,注重交叉、滲透與綜合,尤其是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例如,學習文學專業除了學習有關的專業知識外,還開設社會學、倫理學、社會心理學、科學方法論、社會進化論、中國哲學史等課程。社會學係的課程與現實緊密結合,內容豐富,僅必修課就有社會學原理、中外社會變遷史、法律學及法律學史、曆史哲學、生物哲學、中國近百年史等,同時還加強馬列主義基本理論的教育,為學生們提供了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理論武器,引導不少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當時的中國,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率獸食人”,社會處於風雨如磐的境地。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浪潮洶湧,改革的洪流浩浩蕩蕩。在這種背景下,學校與社會聯係是廣泛而深刻的。於右任倡導實用之學,使上海大學在課堂教學方麵貫徹了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當時社會各階級動向的分析、中國政治經濟現狀的探討、現實社會問題的研究都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讀活的書,使讀書與生活(尤其是社會的、民族的)打成一片”。“褊狹而死的方法,上海大學的學生是不甘采用的。”在於右任的倡導下,學生們以學實用之學服務社會為目的,正如一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所說:“我們研究我們的社會學知識,參考外國的社會學學說,預備實用於中國社會。”上海大學的課外學術活動也是其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講座、讀書會、講學會等是經常開展的。學校還鼓勵學生組織各種類型的社團。為了宣傳革命道理、喚起民眾,1924年3月31日,上海大學為平民及其子弟開設了平民學校,以“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程度”為宗旨,積極投身到國民教育與國民革命的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