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要富強,民族要興盛,必須要有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質的國民,必須進行素質教育。雷沛鴻在獻身教育事業時許下宏願:“教育為建國大業之根本要圖,個人甚次在教育方麵,為此一代、後一代、後數代國民身心之發展而盡其綿力。”他以開創性的注重素質教育意識創製了國民中學。他創製的國民中學給我們以啟迪,它的失敗也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首先,應試教育的習慣勢力是很強大的,它的存在有著複雜的人文、社會、曆史背景,要使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非常艱巨的任務,需要一貫的堅持、長期不懈的努力。雷沛鴻於1935年春邀集專家開始籌劃創辦國民中學,1936年2月製定出《廣西國民中學辦法大綱》和《廣西國民中學組織規程》,3月首批試辦的邕寧、桂平、蒼梧三所縣立國民中學招生。步步穩健,絲絲入扣。不幸的是,同年5月,雷沛鴻收到母校美國哈佛大學300周年校慶請柬。他辭職赴美後,繼任者卻沒能沿著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等雷沛鴻1939年複任教育廳長重整旗鼓時,國民中學已成了一鍋夾生飯。
其次,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牽涉的麵很廣,有教育部門內部的、有社會的、有學生的、有家長的等等,各種問題盤根錯節,例如學製、師資、教材、設備等等,互相牽扯、製約。要處理好方方麵麵的事情,協調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必須經過長期的實驗,循序漸進。1939年雷沛鴻回任廣西教育廳廳長時,曾委托遷桂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開辦附屬國民中學進行實驗研究;1943年恢複廣西教育研究所,雷沛鴻任所長,他將廣西壯族自治區實驗國民中學改為廣西教育研究所附屬實驗國民中學。開辦實驗學校,研究解決新創製的國民中學的各種問題,推進指導國民中學的健康發展,這是很有必要的。縱觀世界教育史,如美國的杜威、前蘇聯的讚科夫,哪個不是在實驗學校、實驗班經過長期的實驗、總結、探索,才取得突破性成就,進而推廣開來的?可惜由於當時的戰爭環境以及其他一些人事原因,國民中學實驗學校辦辦停停,不能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既不能給世人樹立一樣板學校,又不能為解決國民中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供經驗,國民中學的最終失敗,與這也不無關係。
第三,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師資、教材的解決,尤其是師資問題,否則素質教育就還是一句空話。雷沛鴻在創製國民中學時深感國民中學的師資問題實在是太嚴重了。他在培訓、輔導師資上做了很多工作,例如請江蘇省立教育學院代培,由廣西教育研究所聘請專家來輔導等。但由於社會及其他原因,師資始終是個嚴重問題。國民中學的教師工作辛苦,但地位卻很低,報酬比普通中學的教師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教材問題也一直是困擾國民中學健康發展的一個大問題。雖然雷沛鴻一直很重視,曾委托江蘇省立教育學院組織編寫,後廣西教育研究所也組織專家編寫,但一直滿足不了國民中學的需求,經常以普通初中課本代用。可以說,師資和教材問題,也是造成在雷沛鴻不任教育廳長後,國民中學就向著普通中學靠攏的原因。
改造中等教育,提高廣大中學生的素質,這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事業,雷沛鴻在創製國民中學時曾說過:“願在吾省中等教育改造過程中做一個馬前卒,並願竭智盡忠,右手揭旗,左手執炬,以向導全省可愛青年,共趁民族中興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