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雷沛鴻與陶行知(1 / 1)

陶行知和雷沛鴻是留美同學,二人曾就學於杜威。1920年前後先後回國,曾分別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上海東南大學、暨南大學等高等院校任教,並積極投身於平民教育運動。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曉莊創辦試驗鄉村師範學校,進行“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實驗,意欲培養鄉村小學教師以改造鄉村。

其時,雷沛鴻在無錫擔任江蘇教育學院研究實驗部主任,和俞慶棠等共同主持該院的鄉村教育改革實驗,在無錫城鄉創辦了許多實驗區。雷沛鴻親自起草了《研究實驗工作計劃總綱並說明書》,提出民眾教育“必須建築於民眾生活之上”“以民眾的現有生活為出發點;以改善民眾的未來生活為歸宿點”。這一理論恰恰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遙相呼應。

1928年初,雷沛鴻專程到陶行知主持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交流切磋鄉村教育改革的經驗體會,雙方就民眾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等交換了意見,並在許多方麵形成共識。1933年,雷沛鴻應李宗仁之邀,回到廣西主持教育行政工作,推行國民基礎教育運動。其間,陶行知曾計劃到廣西,結合雷沛鴻的國民基礎教育開拓生活教育的新領域。為此,雷沛鴻曾親自赴上海,迎接陶行知南下。但遺憾的是,由於陶行知之子陶宏患腦骨裂住院,赴桂之行未能如願。據陶宏事後回憶,當時雷沛鴻已經為其父親買好了船票。

雷沛鴻是一位熱誠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史上有影響的教育革新家。14歲參加歲考,獲府學第一。1905年考入兩廣高等工業學堂修化學。1906年在香港加入中國同盟會,長期從事國民革命的宣傳工作。曆任廣西左江師範監督,南寧中學校長。1913年考取公費生赴英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赴美,先後就學於密執根大學、歐柏林大學和哈佛大學,專攻政治、經濟、教育和法律。曾獲歐柏林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雷沛鴻愛祖國,愛家鄉。1921年冬,他從海外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懷著“教育為公、學術為公、天下為公”的理想,掬其熱情、傾其熱血地投身於改造教育、改造社會的事業之中。他曾五度執長廣西教育行政,一度執長廣西大學,五次出國考察教育,並先後執教於暨南大學、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大夏大學和江蘇教育學院。

雷沛鴻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創建國民中學,創辦西江學院,為建設適合中國國情、廣西壯族自治區情、中國化、大眾化的國民教育體係和民族教育體係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理論與實踐的最可貴之處在於:①使教育生根於民眾的生活。

②定式教育與非定式教育同時並進。

③教育改造運動與社會改造運動相結合。

④注重愛國教育與生產教育。

⑤使教育真正成為人生的曆程及社會的曆程。他認為“教育為建國大業之根本要圖”、“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創造”。1940年,全國國民教育會議,以他的實踐成果為基礎,通過了《國民教育實施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