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這種認識,1927年4月,雷沛鴻第一次任廣西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根據現代中國的需要,即“國民革命所將要帶來的社會變動”,他確定“民族教育”為廣西教育的宗旨。指出這一宗旨乃是“國民革命所隨身帶來的民眾運動”。堅信“教育運動,必隨社會的大變動而進展,社會大變動,必隨社會智力的發展而促進而成功”。上個世紀30年代,雷沛鴻將教育與社會關係作了概括表述:“我們要革新教育,即用之以為改造社會的工具,同時,我們要從事於建設新社會,即用之以為改造教育的根據。”這一教育、社會“雙改造”思想,為雷沛鴻整個教育思想的軸心。顯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這一軸心思想的源頭活水。
社會需要決定教育宗旨,教育宗旨則決定教育方針。1927年7月13日,雷沛鴻向廣西省政府提出《請確定黨化教育為廣西全省教育方針草案》獲得通過。從與辛亥革命和孫中山關係入手,解讀草案內容,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以法國大革命為例,說明“教育為國家重器”與革命的關係密切。第二,中華民國欲確定教育方針,“非以完成國民革命,建立新政治秩序新經濟秩序及社會秩序為國標不可。”亦即“應建築於中國國民黨的基本黨義上;而此等基本黨義,實為先總理所創之三民主義。故三民主義定為全國實施教育時必應依據,以之為施政方針而完成教育的黨化”。
雷沛鴻根據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韋愨的“黨化教育”觀,以及孫中山的思想主張,將黨化教育定義為“在國民黨指揮下,將整個的教育變成革命化與民眾化是也”。對教育革命化與教育民眾化,雷沛鴻在學理上作了進一步發揮。教育革命化內含兩個原則:“(一)實施革命的教育,(二)促成教育的革命。前者以革命的三民主義為根據,培養黨的人才,而同化全國人民,後者以學理及事實為基礎,改造教育製度與教育行政。”前者可謂教育的黨化。後者可稱之教育科學化。教育民眾化,內亦含有兩個原則:“(一)民眾的教育化,(二)教育的民眾化。”前者為普及小學教育、推廣平民教育及補習教育,務使全國入學兒童之百分數逐漸升高,至全國無失學之人。而教育的民眾化。雷沛鴻將它與孫中山的“武力的民眾化”相發明。按孫中山的解釋,武力的民眾化,“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據此,雷沛鴻將教育的民眾化,理解為“將智識技能美術,帶到民間去。第一步使智識技能美術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智識技能美術為國民之智識技能美術”。為貫徹黨化教育的方針,雷沛鴻提出17條教育政策。
“一、統一語言,厲行平民識字運動,並以文字語言及曆史地理等學科為工具,普及三民主義的理想,使成為民族思想,以求得中華民族的統一。二、推行有係統的訓練及軍事訓練,以提倡尚武精神,增強人民的健康,及求得中華民旗的獨立。三、努力收回教育權,以取得中華民族的自主。四、依照黨的方式及紀律,厲行公民教育,使學生民眾習丁相愛互助及自己犧牲,而成為團體化及社會化,以取得中華民族的自由。五、建沒職業教育的組織,以增加人民的生產能力,改善人民之衣食住行,而促進民民主主義的實現。六、改換傳統之古代不良教育思想,並改造現代教育製度,務使學校生活得以適應新時代之社會生活。七、依照科學原理及實際需要,改訂小學中學專門學校之學程,以應付新時代之要求。八、獎勵學術研究,提侶科學教育。九、增加學校之教育效率,在智識方麵,力求透徹;在技術方麵,力求熟練。十、積極整頓師範教育,以培養黨的師資;同時應增加在職教教師進修之機會,以鼓舞教育專業的精神。十一、分期實施義務教育。使學齡兒童均得及時入學。十二、提侶女子教育,務使之與男子在教育上有平等機會。十三、建沒廣西中山大學,以培植黨的專門之才。十四、分年增設通俗演講所;同時推廣圖書館教育。十五、分年籌設動植物園、博物館及美術館。十六、保障及增加教育經費,以謀全省教育之充分發達。十七、教育行政采取省的集中製,使全省教育有計劃及有係統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