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十一、第十六及最後一款中,不難看出孫中山手訂的《國民黨一大宣言》對內政策第一條,即“厲行教育普及,以全力發展兒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學製係統,增高教育經費,並保障其獨立”的明顯烙印。
理解廣西實施黨化教育,還應注意兩廣政局。李宗仁、白崇禧、黃紹宣為首的新桂係歸附廣州革命政府後,其教育政策受製於廣州。因此,雷沛鴻在廣西實施黨化教育,誓言旦旦:“抑廣西與廣東同為國民革命之策源地,關於黨化教育事項,尤宜先行樹立計劃,為全國作先驅。”他籌設廣西中山大學(國立廣西大學前身),得到中央政治會議廣東分會支持。當分會議定廣西教育行政方針時,決定“將增加教育經費,設立廣西大學一項列為五大政綱之一。”在黨化教育方針政策指導下,雷沛鴻提出一係列整頓廣西省各個層次和類型的教育方案和計劃計有《整頓廣西全省縣、市、鄉立小學方案》、《改良及推廣師範教育草案》、《請推廣女子師範教育草案》、《整理廣西全省中等學校相互關係草案》、《籌設廣西中山大學草案》等5個方案。初等教育方案《整頓廣西全省縣、市、鄉立小學方案》劈頭就說,“為提議事:小學為一切教育之基礎,吾人欲將一切教育使其黨化,則不可不首先注意小學教育”;又說“當此黨化教育開始之際,尤應將全省縣、市、鄉立小學極力整頓,務令其完全黨化,以立基礎。”在《籌設廣西中山大學草案》中規定:“在進行黨化廣西全省教育之際,廣西省政府及人民集合,群策群力建設中山大學於廣西。廣西中山大學實本孫總理愛民愛國之精神與其力行革命及自己犧牲之人格,形體化全省個個青年,以樹黨化教育之極軌。”
雷沛鴻在廣西實施黨化教育,學界有不同看法和評價。從雷沛鴻與孫中山關係立論,雷沛鴻心目中黨化教育之“黨”,當指孫中山領導改組後的國民黨,而非後來蔣介石主宰的國民黨。因此,說雷沛鴻的廣西黨化教育計劃幫了“四·一二”反共和於1928年也高唱黨化教育的蔣介石的忙並非事實。廣西教育方針主要是依據孫中山的教育主張,尤其是他1921年11月29日在廣西陽朔所作的演說。孫中山說:“希望諸君之對於廣西,以先覺悟,先負責任,實行三民主義相勸勉。”實施之法有二,“一、在使國民有世界之知識,普及教育,提倡科學。宣傳三民主義,使人人皆知國為民有,非一家一姓所得而私,亦非腐敗官僚、專橫武人、陰謀政客所得而治。民國權利,非少數人可得而享,更非少數強權家可得而斷送……將民國造成一極樂之世界,非國民有充足之知識不為功。”時在雷沛鴻身邊任譯員的陳友鬆說:“中山先生在桂林陽朔講演的話,成了廣西教育的中心思想。雷沛鴻以教育為工具,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理論和思想,在教育領域加以植入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