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火點燃五四運動

1919年4月底,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傳來,國人大嘩,群情激憤。5月4日,北京各校愛國學生為抗議北洋軍閥的賣國行徑,遊行示威,他們火燒趙家樓,痛打章宗祥,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愛國運動。趙家樓的烈火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第一個打開曹宅大門,第一個點燃趙家樓烈火的壯士便是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數理部的學生匡互生。1915年,匡互生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預科,次年考入數理部本科,專攻天文學。這期間,時局動蕩,戰禍連年,北洋軍閥賣國求榮,簽定了“二十一條”喪權辱國的條約,大好河山沉淪在各派軍閥的混戰中。麵對日益傾危的國勢,匡互生無法遏製內心的憂憤,悲恨交加。他一麵努力學習專業,一麵尋求革命真理。鑒於以往學生運動缺乏中心組織從事領導,屢遭失敗,他乃與周予同、劉薰宇、楊明軒等先後組織了進步學生團體“同言社”、“健社”和“工學會”,他親自起草工學會章程,聯絡和團結更多的愛國學生,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開展學術研究,在校內及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1919年春,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從德國手中收回青島的正義要求遭到拒絕,“二十一條”不但沒有取消,竟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讓給日本。消息傳來,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北京學生決定於5月7日舉行示威遊行,表示誓死抗爭的民意。匡互生徹夜難眠,熱血沸騰,與相知好友月下密談,決計為國犧牲,寫好遺書,將後事托囑友人,說:“我死後,要家人知道。我為救國而生,為抗敵而死,雖死無怨。”言語悲壯,感人至深。

5月3日晚,在學校飯廳旁的一間小屋裏,工學會召開了秘密會議。大家認為,如果在7日搞遊行示威,恐怕時間過遲,消息泄漏,會引起反動政府事先的阻止或壓製,於是決定提前在第二天,即5月4日舉行,又是星期天,無須同學停課參加,也容易得到一般同學的同情以增加人數。圍繞對示威運動本會應采取何種態度,到會同學展開了熱烈的辯論,有人主張發動一次普通的群眾性示威遊行,有人則主張采取暴力行動。匡互生是後一派主張的堅持者,他認為對反動軍閥的暴力統治,不能靠示威運動,隻能以暴抗暴,發動突襲性的暴力行動。他據理力爭,感情激烈,在群情激昂的情況下,他的提議得到通過,並決定以參與簽定合約的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為目標。當夜,大家各自行動,有的去聯絡各校誌同道合者;有的去調查曹、章、陸的住宅地址及門牌號碼;有的設法從大柵欄一帶的照相館裏搞到三賊的照片,以便臨時有所對證;有的去準備火柴、汽油等點火器具。散會後,匡互生和三四名相知的會員密議,準備做流血大犧牲,認為血鍾不響,民眾是不能從酣夢中醒來對抗媚外的政府的。這場密議差不多到4日天明才結束。這天夜裏,與高師同時,北大、工專、法專等學校的學生團體也舉行了集會。

匡互生以身報國的思想並非此時才有。他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清末民族革命的浪濤波及他的家鄉,鄉人賀金聲因反清、倡導革命而英勇就義。這對年僅12歲的匡互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而萌發了為勞苦大眾犧牲的精神。他在中學時代就參加辛亥革命,攻打巡撫衙門,參加學生軍,並在作文中痛斥袁世凱的爪牙、當地軍閥湯薌銘的罪惡醜行。他的國文老師李洞天為掩護他逃走慘遭屠殺,這對他震動很大,誓以老師為榜樣,立誌報國。他還時常和同學們討論國事,認為革命非再來一次不可。

5月4日上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大學等13個學校的代表在法政專門學校舉行了聯合會議,討論遊行示威事項,決定發布“北京學生全體宣言”,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的政治鬥爭口號。當日下午,高師的學生舉著用白布寫好的對聯“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惇餘孽死有頭”,首先到達天安門廣場。其他各校學生也懷著熾烈的愛國熱忱,從四麵八方湧向廣場,參加集會遊行的有三千多名學生。他們手持小旗,上麵寫著“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嚴懲國賊”等慷慨激昂的口號。遊行隊伍到達東交民巷使館區時,受到軍警的阻攔,多次交涉毫無結果。中國的土地竟不讓中國人通過,學生們被激怒了,就是素來溫和的同學也壓抑不住受帝國主義欺辱的憤怒感情了。這時候,隊伍裏有人高喊“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裏去”,於是憤怒的人群潮水般地向趙家樓湧去。這出乎負責總指揮的北大學生傅斯年的意外,雖極力阻止,卻毫無效力。匡互生和另外幾個高師的學生走在隊伍的前麵,高呼口號,散發傳單,登台演講,沿途觀看的民眾無不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