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6月17日,匡互生給他父母的信中說到了他參與驅張的理由及過程:“……男因去年省城的學校被張敬堯解散,不能安身,就與同學熟人於今年陰曆正月初旬到衡州,一麵避禍,一麵幫助學生代表向吳佩孚請願,懇求吳師長替我們主持公道。二月初旬,男又由衡州走到永興,向趙師長恒錫麵敘張敬堯種種罪惡……”在這封信裏,為怕父母擔憂,他隱瞞了自己要炸張敬堯的謀劃。

由於張敬堯不久後撤離湖南,炸張的計劃沒有完成,借來的五顆炸彈除一顆試炸掉了,其餘的歸還給了趙恒錫。

破格錄用毛澤東

匡互生從北京高師畢業後,曾在長沙楚怡小學任教,“驅張運動”勝利後,出任湖南一師的教務主任。當時,湖南一師的校長由省長公署秘書長易培基兼任。易培基思想開明,重用新人,十分信任匡互生。由於他在省裏工作繁忙,因而湖南一師校內的事務全由匡互生籌劃。

匡互生主持湖南一師的工作,時間不長,僅僅是1920年下半年一個學期。但是,在很短的時間裏,他就把五四精神傳入校內,使學校出現一派新氣象:更新了教師隊伍、教材、教風、學風與校風,改革了學校管理製度。當時,匡互生力主聘任毛澤東為一師教員,此舉不同凡響,實為教育界美談。匡互生回到湖南後,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新民學會。他對毛澤東的遠大誌向和淵博學識十分欽佩,決定聘請正在一師附小當主事(校長)的毛澤東到一師任教。可是,一師的條例規定,來校任教者的學曆須是大學畢業。為讓畢業於本校的毛澤東有資格登上母校講壇,匡互生特地在學校的條例中增補一條:一師附小的主事可以到一師教課。於是,毛澤東被破格聘任,成為一師的國文教員。這件事不僅說明匡互生獨具慧眼、知人善任,也說明他不因循守舊、敢於創新。

真誠的愛國主義者

匡互生憂國憂民,救國心切,是真誠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憂民之情、救國之誌在其給友人的信中有明確的表示:“我們對於大多數受人愚弄宰割的老百姓,實不能不灑同情之淚。灑淚猶不中用,我們更不能不奮然而起,作點革命的工作,為人類留點正氣,為社會開條生路。”

早在少年時代,匡互生已萌發了為民犧牲乃英雄的意識。他9歲那年,家鄉大旱。有一位叫賀金聲的人親赴省城長沙,請得10萬石穀子以救濟災民,使幾十萬災民渡過了饑荒。兩年之後,賀金聲領導邵陽人民開展了一場反對帝國主義宗教勢力的鬥爭。這場鬥爭因中外反動勢力鎮壓而失敗,賀金聲壯烈犧牲。從那時起,這位義士便成為匡互生崇拜的英雄。艱難創辦“立達學園”

因趙恒錫對一師實行壓製排擠,匡互生1921年10月離開一師後,有感於教育對社會影響甚微,便效法當時風行的新村運動,決定創辦“生社”,推行工學生活社會化。他曾於杭州、宜興創辦農場小學,但因經費困難而終止。此後,匡互生先後任教於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和浙江上虞的春暉中學。

“過去五六年中,我們散在各地參加許多學校經營,有時也將我們的信念去實驗,但終於不能得到一片園地供我們自由耕耘……我們漸漸地覺到尋找自己的園地的必要了……我們堅信腐敗的教育不能解決糾紛的政治,糾紛的政治不能改良腐敗的教育……所以我們決計脫離圈套,另辟新境,自由自在地去實現教育理想。”1925年3月,匡互生與朱光潛、豐子愷、劉薰宇等人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上海創辦了立達學園,作為其教改的自由園地。

立達學園彙聚了當時的一批大師名流,除創辦人外,葉聖陶、夏衍、陳望道、茅盾、鄭振鐸等人在立達任文史老師,胡愈之教世界語,楚圖南教經濟學。當年有“南有立達,北有清華”之美稱。

但頻發的國難讓矢誌獻身教育的匡互生疲於奔命。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炮火將立達校舍毀損殆盡。1933年4月,好不容易籌來款子重建了立達,匡互生卻積勞成疾,去世時年僅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