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互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值得紀傳的一位人物。五四運動中,他參與組織和領導遊行,並首先跳入趙家樓,演出了火燒趙家樓的宏偉一幕。然而,他不僅是“五四發難之硬漢”,更是一位為教育鞠躬盡瘁、奔波一生的人,是現代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實踐家。

匡互生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是五四運動天安門大會和會後遊行的三位主要組織者之一。匡互生幼年在鄉學讀書時練就一身武術。1910年到長沙入駐省邵陽中學讀書。辛亥革命爆發後,隨中學教師在長沙參加反清起義,加入學生軍。在一篇題為《時事感言》的作文中猛烈抨擊了湖南督軍湯薌銘的暴政,被督軍府通緝,在國文老師掩護下幸免於難。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專攻天文學。目睹袁世凱竊國稱帝,喪權辱國,張勳複辟,戰禍不斷,深為國家安危和民族危亡焦慮,於是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真理。受到《新青年》等進步刊物的影響,與同學周予同、劉薰宇等組織進步社團——同言社,秘密開展活動。1919年初將同言社改組為工學會,他負責起草了工學會章程,主張聯絡和團結更多的同學,提倡工學合一,並出版《工學》雜誌。

1919年5月4日,爆發了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他是這次運動的策劃者之一,與傅斯年、段錫朋等組織了天安門大會和會後遊行。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消息傳到國內,立即在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5月3日,他和工學會的成員在學校操場上一角召開秘密會議,定於第二天發動學生舉行示威遊行。他極力主張采取激烈舉動,擬設法分帶火柴和小罐煤油,以作放火之用。他決心為救國獻身,將後事囑托友人,星夜趕往各校聯絡。5月4日,北京各校學生三百餘人湧向天安門廣場舉行集會和示威遊行,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一致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親日派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當遊行隊伍衝破軍警阻撓抵達趙家樓胡同曹汝霖住宅時,因大門緊閉,無法衝進去,他便憑借武功跳上圍牆,用拳頭將玻璃窗打碎,從窗口爬進院內,打開了大門。遊行群眾一湧而進,痛打了正在曹宅內的章宗祥。隨後,他用隨身帶著的火柴將煤油點燃,頓時烈火熊熊,曹宅付之一炬。他作為火燒趙家樓的第一人,彪炳史冊。

1919年夏,從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回到湖南長沙,先在楚怡小學任教,後應聘為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務主任。他和易培基校長破除非高等師範畢業生不得進校任教的陳規,聘請毛澤東為第一師範國文教員。他積極參加新民學會的活動,並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文化書社。為了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1925年,他與豐子愷等在上海創辦立達學園,主持校務8年,親自訂立校訓:立己立人,達己達人。他嘔心瀝血培養青年,許多學生後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4月22日,匡互生在上海病逝。他的同學、知名學者周予同說:“互生兄在現代史上是值得記傳的一位人物。”著名詩人朱自清在《哀互生》一文中寫道:“互生最叫我們紀念的是他做人的態度。他本是一副銅筋鐵骨,黑皮膚襯著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像個鄉下人。他心裏那一團火,是熱,是力,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