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與匡互生
也許,很多人陌生這樣一個名字:匡互生。然而,翻開中國近代史,在偉大的“五四”運動這一頁,那火燒“趙家樓”的第一人,便是匡互生。匡互生,是“五四”運動的先驅者。再翻開中國近代教育史,在中等教育這一欄,那所“文有立達,武有黃浦”的立達學園創辦人,正是匡互生。匡互生,更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巴金最初是在友人的交談中認識匡互生的。巴金的朋友,有很多是匡互生的學生和崇拜者。朋友們在一起,時常無比崇敬地談起匡互生。於是,巴金得知許多關於匡互生的故事。“五四”以後,匡互生從北京高師畢業,滿腔熱情地投入教育工作。他在受聘擔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教務主任時,破除常規,聘請沒有大學學曆的毛澤東擔任國文教員;他開男女同校的新風,打破傳統,招收女生;他開辦工農學校、平民學校,為學生接觸社會、接觸工農提供條件。匡互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在湖南產生很大影響。在遭遇反動軍閥的無理幹涉後,匡互生來到白馬湖畔,受聘擔任浙江著名的春暉中學教導主任。後來,不滿意校長無理開除學生,憤而辭職。
1925年,躊躇滿誌的匡互生來到上海,在友人豐子愷、朱光潛、陶載良、劉薰宇的支持下,在上海辦起立達學園。這樣一批誌士同仁,決心以教育來達到改造人、改造社會的目的。“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吾校之訓,拳拳服膺。好學、力行、知恥、日新又日新。互助、奮鬥、創造,求民族複興。”這就是立達的《校歌》,由李叔同先生作詞。立達,取之孔子的《論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當年的立達,真是群賢畢至,老少鹹集,一大批中國學術文化界著名人士,都曾在這裏講學授課。文史老師有:夏丏尊、朱自清、葉聖陶、陳望道、沈雁冰、許傑、劉大白、鄭振鐸、周予同、陶載良;美術音樂老師有:豐子愷、朱光潛、呂驥、關良、陳抱一、裘夢痕;外語老師有:胡愈之、吳朗西、畢修勺;數學物理老師有:楚圖南、夏衍、章克標等等。魯迅、李叔同等文學藝術界大家,都應邀到立達學園講過課。
巴金沒在立達上過學,也不曾擔任過教師。但是,他敬佩匡互生的道德人品和教學主張。他在1983年寫就的《隨想錄》第103篇《懷念一位教育家》中寫道:“我把他當作照亮我前進道路的一盞燈。”這位教育家就是匡互生。
巴金曾經與朋友一起到匡互生的家,親眼目睹匡互生勉勵學生的景象,很是感動。立達的教育,把培養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要求每一位師生,凡事從自己做起,隻有自己做好了,才會影響別人。匡互生認為:“應當教育學生有遠見,應當大公無私,應當有理想,為人若是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沒有進取精神,是最悲哀、最可怕的現象。”他希望,每一個人在社會洪流中應該盡些涓滴的責任。生產教育是立達的又一特色。為此,立達建立了很多生產基地,以求得學生勞動習慣和實踐能力,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教學方法上,立達更注重啟發式。葉至善曾是立達的學員。他在《夢見在立達的課堂裏》,以“夢”的方式,寫自己在課堂裏如何解釋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講完後,下課鈴響了,還沒打分,老師學生們就散了。醒來後,才想起立達是一向不看重分數的。
巴金對這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很是欣賞。20世紀90年代初,他曾說,他不主張辦重點學校,尤其在大城市。他認為剛入學的孩子,第一學期應該是道德生活課,教育他們如何尊重師長,團結互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第二學期再開始知識教育。他在《隨想錄》中有三篇是寫外孫女端端的,其中不乏對現代教育表示的憂慮。1992年,巴金在贈端端的《巴金全集》卷首中寫道:“我看得很清楚:你們這一代都是這樣,並非你們甘心做考分的奴隸,做文憑的奴隸。我們教育製度逼著你們走上這一條路。通過填鴨式的教育,人們希望把你們培養成聽話的孩子……為什麼必須犧牲睡眠、犧牲健康、犧牲童年的歡樂,隻是為了換取普通的考分?……你現在需要的是大學錄取通知,是考分。而我此時所想的是收一個徒弟。”
1932年1月28日,日本人的炮火炸毀了立達在江灣的校舍。事後,巴金與匡互生一起到江灣。美麗的校園不複存在了。匡互生隨後為重建立達,嘔心瀝血。這年夏天,學園恢複開學,而匡互生已染病,又不肯在自己身上多花錢,不去就醫。結果,到年底拖不下去了,到醫院檢查,已到了癌症晚期。隨後,手術失敗,匡互生不幸逝世。
巴金最後一次見匡互生是在醫院。那天,匡互生正在昏睡。望著那張被疾病折磨得已經變了形的臉,巴金悲痛地咬著自己的嘴唇。隨後,巴金去廣州朋友處,得到了匡互生去世的噩耗。朋友原是匡互生的學生,受匡互生影響,回到廣州後辦起一所鄉村師範學校。巴金在這裏住了五天,深深被這裏洋溢的獻身精神、真情友誼、快樂氛圍所感染。當巴金將自己的感受與朋友談起時,朋友卻說道:“我是匡互生的學生,不過是照著他培養人、教育人的思想辦事。”巴金歎道:“如果匡互生能來看看多好啊。”朋友說道:“不可能了。但是,他的思想會鼓勵我們。我們一定會把學校辦好。”巴金很受感動,深切感受這樣一句話:“隻要思想活著,開花結果,生命就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