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最後兩顆彗星顧毓琇與冰心,已先後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以100歲高齡和99歲高齡與世長辭。兩星間生前深厚的世紀友誼,光華四射,感人肺腑,其故事在海內外廣為傳誦。
中國新文化運動期間,冰心就讀於北京燕京大學,顧毓琇就讀於北京清華學堂大學部。兩星天資聰慧,加上文學根底雄厚,故其出手不凡的處女作,在《小說月報》上刊出後,深受讀者歡迎,因而被茅盾和鄭振鐸,分別吸收到他們組織的中國現代文壇上第一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中。
冰心和顧毓琇,心儀已久,但還不識廬山真麵目。直到1923年8月17日,兩人才在美國郵船“傑克遜”號上,不期而遇。這時,兩人都已大學畢業,分別獲得獎學金和公費而留美深造;現在,同船作為期兩周的橫渡太平洋由上海抵達美國西雅圖的航行。同船的還有公費留美的顧毓琇的好友梁實秋、吳文藻等清華同學一百餘人,及冰心的燕大留美同學許地山等三人。
上船後的第二天,冰心便邂逅吳文藻而一見傾心。顧毓琇適時義不容辭地充當了兩位知心人間的媒人和說客,對兩位有情人終成眷屬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在漫長的航期,顧毓琇和梁實秋靈機巧動,在船上辦起了舉世罕見的海上壁報,取名“海嘯”。顧毓琇經文友許地山介紹所認識的冰心,自然被邀之寫稿,並參與其編輯會和座談會。到了美國,顧毓琇精選出“海嘯”中的十多篇詩文,寄給文學研究會的《小說月報》刊出。
梁實秋初識冰心時,覺得冰心不是一個容易令人親近的人,冷冰冰的好像要拒人於千裏之外;但以後漸漸地熟悉了,便覺得冰心不是恃才傲物的人,不過有幾分矜持罷了。而冰心則評論梁實秋:“不但能說會道,寫起來或譯起來,下筆千言,雅而不俗。”
輪船抵美後,冰心入威爾斯女子大學,顧毓琇入麻省理工學院,這兩校都位於波士頓。吳文藻則入新罕布什爾州的達特茅思學院。到1924年秋,梁實秋也從珂羅拉大學轉學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來。冰心和顧毓琇在波士頓中國同學會的各種集會上,頻頻接觸,各顯神通。有時,冰心發表中文演說;有時,顧毓琇擔任主席。該會於1925年春,在波士頓公演顧毓琇編導的中國古裝話劇《琵琶記》中,顧毓琇飾宰相,冰心飾宰相之女。梁實秋飾劇中男主角蔡中郎。
冰心曾隨信寄給吳文藻一張《琵琶記》的入場券,吳回信說功課太忙,不能來。但劇後的第二天,吳和顧毓琇、梁實秋等中國留美同學多人,到冰心的休息處來看望冰心了,並合影留念。
那時,顧毓琇和梁實秋,邀約波士頓一些愛好文學的中國留美同學,組織了一個湖社,每月聚會一次。大家泛舟於波士頓附近的慰冰湖上,作專題演講和學術討論,並在笑聲中野餐。冰心也參與其中,共同度過難忘的歡樂歲月。
在留美幾年中,冰心和顧毓琇在寫作上相互砥礪,共同切磋,各有所成。冰心寫出其傳世之作《寄小讀者》,先後發行近三十版,並譯成英、法、日、德文字,在海內外廣為流傳。而顧毓琇則先後寫成中國古代名人現代話劇《荊軻》、《項羽》、《蘇武》和《西施》等,從而奠定其“中國現代戲劇宗師”地位。顧毓琇在科學上也有卓越成就,作為現代電機分析六位權威之一。
冰心、吳文藻和顧毓琇在美學成之後,都先後回到了北平。冰心、吳文藻任教於燕京大學,顧毓琇任教於改製後的清華大學。抗戰前夕,梁實秋也來北平,任教於北京大學。但由於當時華北局勢險惡,影響了他們四人之間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