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的職業教育思想
胡適職業教育思想的產生與當時的經濟狀況以及杜威實用主義思想是分不開的。他的職業教育思想重視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認為職業教育有係統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同時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以個人興趣為主。
中國經濟的實際狀況是胡適職業教育思想產生的經濟基礎。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采取振興民族實業的國策,頒布了一係列推動民族工商業的法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結束後的時間裏,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就要求學校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當時小學畢業生不能升中學,中學畢業生不能升大學者一年達數十萬,形成普通教育越發達社會失業者越多的現象,失業者無一技之長,無法就業,給社會和國家帶來很重的負擔。職業教育可以短期內培養人才,緩解就業壓力,這也就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杜威實用主義哲學是胡適職業教育思想產生的思想基礎。杜威認為,哲學的任務就是進行試驗性的探索以穩定生活、實踐和行動的方法。他主觀念必須在實驗中檢驗,知識必須從實際出發,人們不能隻論目的而不擇手段。相反,為了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必須在實驗中選擇正當有效的手段。簡言之,杜威的實驗方法強調必須從具體的事實與境況下手,一切理想,一切知識都隻是待證的假設,並非天經地義,一切學說與理想都必須用實踐來實驗,實驗是真理的唯一試金石。實驗主義即人們常說的實用主義,胡適認為譯成實驗主義更合適,胡適公開宣稱自己是杜威實驗主義的信徒團。由於胡適師從杜威,他認為杜威的批評的試驗方法可以使我們運用實用主義思想去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因此,可以說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為胡適職業教育思想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基礎。
職業教育要與當時當地的實際需要相結合。職業學校的設立要與當地實際需要相結合“唯有時或經費不足設大學,或地方所需以某科為最急,或其位置所在最適於某科,於是專科學校興焉”。這充分地體現了職業學校的設立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間。江西景德鎮的瓷器非常發達,可以設瓷器專科學校;萍鄉大冶的礦業發達,急需礦業人才,因此可以在此設立礦業學校。設立專科學校可以達到三個目的,首先,可以培養實用人才,瓷業學校要培養瓷業人才,礦業學校要培養礦師等。其次,要研究和探索新的方法來改良我國的實業,如鐵道學校不僅教學生築路的方法,還要研究改善鐵路交通,提高交通速度的方法。最後,專科學校要培養管理人才。人們如果隻知道工程的重要性,卻不知工程師就像一種人形的機器,供人指揮,各種工業實業的發展都有賴於管理的適當。因此,專科學校要使在銀行工作的人不僅能夠將帳簿記得清晰明確,還要使他們了解世界金融的發展趨勢,在鐵路工作者不僅會繪畫和築路,還要知道鐵路管理的方法以及營業的方法。隻有這樣,專科學校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也能夠促進地方實業的發展。胡適認為,民國元年大學製中有些組織是可以恢複的,而許多組織是不能恢複的,不能恢複的組織包括元年的農科已於三年改為農業學校了,且適合當地的需要這也是胡適主張職業教育適應社會需要的體現。
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要與社會實際需要相結合胡適歸國後注意到內地學堂的課程設置過於完備,設置了無實際用處、不切合當地經濟狀況的英文、音樂等課程,指出“列位辦學堂,盡不必問教育部規定什麼,須先問這塊地方上最需要什麼。譬如我們這裏最需要的是農家常識、蠶桑常識、商業常識和衛生常識,而列位卻把修身教科書去教他們做聖賢,所以我奉勸列位辦學堂,切莫注重課程的完備,須要注意課程的實用性”。胡適認為中學課程與社會脫節,所學非所用,因此學生畢業後,高又高不得,低又低不得。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職業學校(師範教育包括在內),根據社會的需要來設置學校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