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要體現係統性和多樣性。1922年,胡適參加了第八屆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的會議,被推舉為製定新學製草案的主要起草人員,胡適提出的很多建議都得到了大家的讚同,在新學製(壬戌學製)的製定過程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新學製第一次代替了實業教育正式確立了職業教育的地位,新學製的內容體現了胡適職業教育思想的係統性和多樣性特征。新學製規定小學可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職業教育準備教育;初級中學實施普通教育,依地方需要兼設職業科;高級中學分普通、農、工、商、師範、家事等科,酌情將舊學製中甲種實業學校改為職業學校或高級中學農工商等科;大學及專門學校附設專修科,修業年限不等。凡誌願修習某種職業者均可接受。新學製中既有小學的職業預備教育,又有中學教育中的職業科,還有高等專門學校與中學相銜接,形成了統一而連貫的學校係統,體現了職業教育的係統性特征。新學製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的多樣性。實施職業教育的形式有小學校的職業預科補習學校、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的職業科,又有高級中學的職業學校。職業學校的期限和程度根據地方實際需要而定,職業教育多至6種以上,年限有1至6年不等,內容有完全職業的和由普通逐漸趨向職業的兩種。這些充分體現了職業教育多樣性的特點。

胡適認為,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大學選科和就業選擇)有兩個標準,即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相比,個人需要更重要,個人需要主要指個人的興趣和性情。“社會上需要什麼不要管它,家裏的爸爸、媽媽、哥哥、朋友等,要你做教師做醫生,你也不要管他們,不要聽他們的話,隻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在定主意的時候,便要依自我的興趣——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田。胡適認為隻有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職業,才能易於獲得成功,而背離自己的興趣去迎合社會需要而取得成功的人則很少。學生在選科和麵臨就業選擇時應該主要考慮自己的個人興趣和性情,而不必太遷就社會的需要。社會上需要的是最易發財的、最時髦的專業人才。現在很多學生在選擇係科和選擇職業時都有功利傾向,什麼熱門就學什麼,什麼熱門就找什麼工作,根本不考慮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和特長。社會的需要太多了,從諾貝爾獎獲得者到清潔工,社會都需要。然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每個行業的需要,也沒有必要滿足各個行業的需要。因此,社會的需要並不重要。在選科和進行職業選擇時,不必太注重社會的需要,也不必聽從父母兄長的安排,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對什麼感興趣,自己在哪個方麵能發揮自己的潛能,隻有這樣才易於成功,易於體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胡適本人就是這方麵的一個典型例子。他最初在美國讀的是農科,後來發現自己對農科並不感興趣而改讀了自己感興趣的哲學,最終在哲學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除此之外,胡適認為大學裏必修科太多,選修科太少,應提倡選修科,可以供學生自由選擇。雖然選修科帶有一定的探險性,青年學生可以有餘力去作各種嚐試,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選修科,讓學生有“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環境去奮鬥、去拚搏。隻有這樣,才能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讓學生能夠不斷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胡適認為職業教育要受到高度的重視。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我國職業院校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大批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然而,職業教育在我國仍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國家政策往往傾向於發展普通教育。由於受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隻有那些無法進入好大學和成績較差的學生才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的發展急需職業技術人才,而職業技術人才(尤其是中高級技術人才)必須通過專門的職業學校來培養。因此,我們必須看到職業教育的重作用,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