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讚《我和行知》一文說:“我記得,有一個時間,育才學校的經費非常困難,幾乎要關門。我聽到這個消息,以為他非常著急,趕去看他。但當我看到他的時候,他手裏拿著一本書,比每一次都要愉快。他一看到我,連忙把書翻放著,不等我說話。就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我在中國史上發現了一個偉人,你猜是誰?’我說:‘’你所認定的偉人,當然不是秦皇漢武,更不會是漢奸曾國藩呢!也許是那一位無名的民族英雄吧?’他說,‘你猜錯了,他不是一個英雄,是一個乞丐。接著就把那本書交給我,原來是一本‘武訓畫集’。他很興奮地說:‘如果我不發現武訓,育才學校恐怕要關門,現在,有了武訓領導我。育才不會關門了。’從那裏,我看出行知在任何困難麵前,不肯回頭,隻要他認定這件事,應該做,他就一定要用種種的方法,堅持到底。”

田漢《安息吧,偉大的靈魂》一文說,“陶為普及民主教育曾找到一個具體有效的下手處。那就是鼓吹武訓精神。武訓曾以個人行乞所得在堂邑館陶臨清等地建立義學三所解決平民教育,平民也因此感激武訓譽為現代孔子。我們的能力地位遠過武訓者甚多,倘若人人都能學他行乞興學的精神,殆不止建立一所兩所平民學校。倘使都這樣來,平民教育問題也就解決了。他曾讬我寫一本武訓劇本,預備由育才演出,以擴大武訓的宣傳。還計劃要搞‘武訓’歌劇,‘武訓’電影,歌劇已由安娥開始寫作,我將趕寫‘武訓’話劇獻給陶偉大的靈魂。”

陸詒《等於泰山崩》一文說:“談起武訓的精神,他說可以用三個無,四個有來表現它。他一無錢,二無靠山,三無學校教育。但武訓之所以能辦三個學校,是因為他的四有:(一)他有合於大眾需要的宏願,(二)他有合於自己能力的辦法,(三)他有公私分明的廉潔,(四)他有盡其在我堅持到底的決心。因為他有這四個法寶,他不但是一個乞丐辦了三個學校,經過千災萬難還一直存在到現在,而且還存在於無限之將來,而且還會於不知不覺之中,影響並改變千千萬萬有誌之士,跳出自己之小圈,而致力於大群之幸福。他自比武訓,應該各種條件要好得多,至少不是一個乞丐。一個乞丐可以辦了三個學校,為什麼我們不能?中國普及教育要成功,還需要千千萬萬武訓之化身!”

唐現之《悼陶行知》一文說:“抗戰軍興,隨國府西遷入川,在北碚創辦育才學校,在難童中挑選天才生,發展他們各種的才能,以免埋沒社會上有用的人才。維持該校,煞費苦心,不特該校的一切開支,要籌措,即學生們的衣食,也要供給。據說有一個時期,學校經費萬分困難,及同事的生活亦大成問題,於是有人向他建議,勸他放棄這個學校。他答道,待我考慮考慮再說。他考慮的結果是:‘山東的武訓,以一個乞丐,尚且創辦了不少的學校,我陶某難道不能用乞討所得來辦學校嗎?我決定要以武訓為法,做一個新武訓。’後來,果然不錯,得到不少英美人士的幫助,維持了該校。”

端木蕻良《追悼陶行知》一文說:“陶更用實行家的熱誠,綜合了墨子的苦行精神,武訓的乞食興學,每天皇皇棲棲為下一代兒童創造幸福。而也正因為他救活了千萬兒童,創造了千萬兒童,給兒童以生命,給新生代以火,他才像高大偉岸的普羅米修斯一樣。”

施劍翹《哭陶行知老夫子》一文說:“三十二年秋育才學校到合川去募捐經費,我幫忙老夫子,我認為是我應盡的責任,但老夫子卻送了我一本武訓連環圖,以表謝意。我看過這本書後,內心起了無限的感想。因為自三十年獻機工作完成後,閉門侍母,看到武訓用自己侮辱自己的方法去換取別人的金錢來辦學的精神使我慚愧!武訓是一個乞丐,是一個愚民,以他一念之堅,竟創辦了好幾個學校。武訓同陶行知二位老夫子,一個是大愚,一個是上智,都能為人犧牲,為民眾造福。今天劍翹為了一個母親就放棄作人的責任,豈不是太自私了嗎?我為父親犧牲了十年,侍奉母親也整整十年了,決心今後為大眾再努力十年,所以在勝利後,離開了我七十歲的老母,為了辦學校,仆仆於京滬道上,就是受了武訓和陶老夫子的感召。自從我向老夫子表示我決心辦學校以後,老夫子每以‘女武訓’譽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