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膽識動京門,願為堂邑洗冤論。
常舞春雩滋大地,香花芳草自成春。
劇作家歐陽山尊題句曰:
三十五載風雲過,人世滄桑更迭忙。
史氏噩運尚未已,武訓罪名從天降。
反對旗手非小可,右派黑冠加頭上。
十年浩劫全民泣,坎坷歲月倍感長。
且喜君身今健在,餘熱大可放光芒。
作家王希堅題詩曰:
行乞興學不為私,光明磊落世皆知。
百年忽遇烏雲起,黑手遮天掩事實。
武訓無辜蒙此冤,李兄枝節亦牽連。
今朝義正人平反,真理昭昭明鏡懸。
宋協周題詩曰:
曆史有情亦無情,有情無情惟嚴正。
歲月流逝是非在,或遲或早自然明。
為武訓徹底恢複名譽
1989年3月,李士釗在政協山東省第六屆二次全委會上遞交了《關於徹底為武訓恢複名譽的建議和措施案》,受到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之後,他又公開呼籲,要為群眾集資辦學的先驅,行乞興學的教育家武訓徹底恢複名譽,以澄清三十八年前發生的這樁曆史公案。
李士釗說,對於一百多年前的舊中國出現的這位獻身教育事業的曆史人物大加撻伐,是不公正的。正如郭沫若在《武訓畫傳》序言所說:“在吮吸別人的血以養肥自己的舊社會裏麵,武訓的出現是一個奇跡。他以貧苦出身,知道教育的重要,靠著乞討,斂金興學,舍己為人,是很難得的……”
李士釗說,為武訓恢複名譽不僅僅為了肯定武訓的曆史地位,更重要的是通過宣傳武訓,在全國範圍內發揚一種支持和關心教育事業的良好風氣。為此,李士釗建議:一、恢複山東省堂邑柳林(現為冠縣)的武訓師範學校。他認為,在武訓的故鄉恢複以武訓為名的學校,既是對曆史的尊重,也是對今人的教育。二、建議有關方麵組織一個“武訓曆史調查記”,使武訓這樁重大曆史公案,能得出公正的結論。三、建議有關方麵組織武訓曆史學術討論會,重點邀請教育、文化、曆史界人士參加,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重新評價武訓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貢獻和地位。四、在全國範圍內為電影《武訓傳》的編導孫瑜,《武訓畫傳》的作者(文字撰寫者與畫家)以及當年受株連,遭批判的一切同誌平反。
“我們李武不分,親如一家”
1989年6月4日武訓逝世93周年紀念大會在柳林武訓紀念堂前舉行。會前,李士釗把自己多年收集的武訓史料,畫像,題詞大都放在了武訓紀念館陳列室。可以說,柳林武訓紀念館珍藏的資料是李士釗畢生心血的結晶。當聽說紀念會未邀請武訓後裔,李很是氣憤,說:“沒有姓武的,他們算狗大屁呀!”大會發言時,李士釗聲淚具下,感染了到會的每一個人。
紀念會後,李士釗不顧一些人的阻攔,與孫瑜次子孫棟文一起到武訓故裏武莊。在武訓故居的老槐樹下,李士釗拉著武訓後人武玉泉的手語重心長地說:“我們李武不分,親如一家。”李士釗又看著孫棟文笑著說:“還有孫瑜老一家。”武訓故裏的鄉親們都聚了過來,與李攀談。當武訓故鄉人民談到想籌建武訓故居紀念館時,李士釗說:“這件事你們不用管了,我回到濟南後一定想辦法辦理。”李士釗來到“武訓故居”紀念碑前,說:“這通碑是誰也推不倒的,誰也搬不動的。以後還要再立幾通碑,進一步為武訓樹銅像。”李士釗親切地與武訓後裔在紀念碑旁合影留念。遺憾的是柳林照相的人,故意沒按膠卷。因此,李士釗最後一次來武訓故居的情景,也就沒有照片了。
回到濟南後,李士釗全身心地投入到為武訓徹底恢複名譽和武訓故居紀念館的籌建工作中去。他在給武訓五世孫武成廣的信中寫道:“我們的工作量很大!正待努力。”誰料,李士釗竟積勞成疾,病倒了。武訓故裏的鄉親們牽掛著他,惦念著他,祝福著他。李士釗,您一定不能倒下啊!還有許多話等著您去說,還有許多事等著您去做,您修訂後的《武訓畫傳》尚未出版,您編輯的《武訓事跡合刊》(梁漱溟題寫書眉)還未麵世,武訓學術研討會還等著您去籌備,武訓故居的修複還等著您去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