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馬相伯與李鴻章(1 / 3)

1884年6月,中法戰爭吃緊,法國軍隊以封鎖上海吳淞要挾,讓招商局的船沒法通過。李鴻章就同招商局總辦馬建忠商量,馬建忠奉命去和美國旗昌洋行商量。旗昌洋行行長史密特和他是朋友,答應招商局的船掛美國旗。李鴻章寫了兩張合同,明的合同是招商局出賣給美國人,暗的合同是請求懸旗。

合同簽後第三天,中法戰爭開始,招商局的船掛了美國旗,出入自由。外邊謠言說是馬某將招商局賣給美國人發了6000萬大財。次年,中法戰爭結束後,李鴻章派建忠去天津辦理交涉,收回招商局財產。馬相伯奉命到全國各地調查訪招商局賬目,馬相伯對天津、煙台、漢口、廈門、上海、廣州各埠招商局財產,花了二年多時間。招商局虧空達1200餘萬兩,都是一本爛賬,提出《改革招商局建議》,寫了報告給李鴻章。馬相伯在廣州,眼看香港為英國占去後,商業發達,就向兩廣總督張之洞建議:“張總督,老夫以為把香港對過的九龍辟為商埠,建築市場,招引中外商人到彼交易,修一條鐵路直達廣州,這樣可把香港的生意奪過來。”

張之洞點頭道:“滿好滿好!”可並末采納。這年冬天,馬相伯乘輪船北返,觸礁遇險,滯留廈門,台灣省巡撫劉銘傳得知後電邀他來台灣。馬相伯勸劉銘傳借外款開發台灣經濟。劉銘傳怕擔向外人借款的責任,不敢接受。馬相伯看到劉銘傳不是真心留他作事,而是天天要他陪著下圍棋,不足共事,就離開台灣,回天津交差。李鴻章見馬相伯,十分關心地問:“馬公,各地招商局究竟有多少財產?”馬相伯直歎氣:“都是一筆爛賬嗬,招商局虧空有1200餘萬兩銀。”李鴻章有點吃驚:“虧空這麼多?”“商局之弊,非改弦更張,難期振興。”馬相伯將自己花了幾天整理成的《改革招商局建議》呈上,“喏,這是老夫的報告,請中堂過目。”李鴻章粗粗翻了一遍:“好,好,等總理衙門定奪。”但總理衙門對招商局興衰抱觀望態度,未予理會。馬相伯又談起辟九龍為商阜和修鐵路直通廣州的建議。李鴻章聽了雖然點頭:“這是個好主意,但兩廣是張之洞所轄,我不好直接出麵上報,此事還需張總督具奏。”這皮球被李鴻章踢得無影無蹤。幾年後,九龍又被英國割據為商埠。馬相伯曉得此事又不了了之,也不便再說。沉默片刻,李鴻章發牢騷說:“軍機處命我興辦海軍,隻給五百萬兩銀子,怎能辦得好?”美國旗昌洋行,正聯合美法意荷各國,組成對華商業團體,馬相伯和這團體組織者美國商人熟識,就說:“李中堂,現在有美國資本家可以借錢給我們,對華商業團體願意借錢給中國振興實業。”李鴻章聽了,高興起來,“可借多少?可借多少?”馬相伯道:“至少有五千萬才有發展希望。”李鴻章聽了數字這麼大,吃了一驚:“有個兩千萬就行了。”馬相伯連連搖頭:“不夠,不夠,至少要二千五百萬。”李鴻章點頭道:“那就二千五百萬。”馬相伯和住天津的美國商人接洽後商定,決定中美合資組織官辦銀行,資本四千萬,以兩億兩為開發中國,統一幣製,發行紙幣,整理中央和地方金融,建設鐵路,整理黃河,安置電話等企業投資,中國方麵以李鴻章為代表,美國方麵以鋼鐵大王範得比為代表,總行設在天津,上海和各省設分行,各項新政經費都由此行出納。查賬權,由中美雙方分別負責。議定後,李鴻章派馬相伯赴美國和美國銀行家洽談。馬相伯猶豫片刻說:“李大人,老夫看還得奏明朝廷。”李鴻章不悅:“難道我一個北洋大臣兼通商大臣,連和洋人商訂借款的權都沒有麼?你去好了,我會打電報給美國大總統的。”馬相伯乘輪船抵達美國舊金山,美國海關已得到總統電報,對他行李按外交代表慣例免驗。他到達紐約時,美國總統特派侍從武官迎接。美國金融界正盤算輸出資本,對中國清廷還有點吃不透,馬相伯精通數國語言,英語純熟,談吐不凡,折服了高傲的洋人,銀行界各巨子都紛紛和馬相伯相會。馬相伯將大家商訂的數字並起來一算,高達五億兩,知道李鴻章無這般魄力答應,而美國人的盛情又不可推卻,就同美方商定,以五千萬兩作為正式借款,以三億為美方存款,存款以三厘起息。消息傳出,其他各國爭相加入,馬相伯興致勃勃將商談結果電告李鴻章。一時清廷沸騰,頑固派群起彈劾,百般攻訐,慈禧諭軍機大臣:“李鴻章與美商訂約合股開華美銀行,此事流弊甚多,斷不可行。現文章論劾,眾議沸騰。該督如果有與美商訂約之事,著即罷議,迅速複奏,毋再遷延不咎。”李鴻章隻好複電馬相伯:“辦法正當,朝廷大嘩,輿論沸騰,群矢集我,萬難照準。”馬相伯接到電報,像迎頭一盆冷水,開辦銀行事隻好作罷,就悄然離美赴歐,瀏覽英法考察商務,參觀劍橋大學。馬相伯是退出教會後結婚,天主教會叫他去向羅馬教皇說明理由,他又去羅馬覲見教皇宗良十三世,親手摸過教皇戒指。並到各國都會大教堂宣講,闡述理由,因此轟動世界,成了大演說家。馬相伯回到天津向李鴻章報告了赴美借款之事,心裏有點氣:“蠻好的一樁事,全給搞掉了。”李鴻章直歎氣:“朝廷不想好,有什麼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