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馬相伯與李鴻章(2 / 3)

馬建忠跟著李鴻章搞洋務自強救國,屢遭挫折,又被李鴻章斥責“辦事一味空闊,未能處處踏實”。他就於1893年離開李鴻章幕府,閑居上海眉壽裏,以著譯為業。

馬建忠留學法國,精通英、法文字以及希臘、拉丁文。在幫辦洋務中深切體會到,外國公使傲視京師,欺淩清廷,外國強占中國口岸,對抗中國官員,外國大小商人盤踞租界,削弱中國工商業,各種外國傳教士散布在中國境地,蠱惑中國民眾,都是因為中國的官員苦於中西語言不通,不能遍覽外國書籍,不了解外國風尚。為了讓人們盡快地掌握語言工具,以便於學習固有的文化,同時了解西方,有效地開展外交活動,不受到欺淩,他開始著述《馬氏文通》。

此時,馬相伯從歐美回後,看到推行新政洋務仍然無甚實效,失望之餘,謝絕交遊,不問政治,埋頭書齋,與胞弟建忠切磋琢磨,取四書、三傳、史、漢、韓文為曆代文詞升降之崇,兼及諸子、語、策,為之字節句比,旁征博引,寫成《馬氏文通》。馬相伯認為舉例太多,有礙青年讀者的時間和精力,就刪去三分之二。1898年冬,《馬氏文通》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竹紙六開本線裝,1卷1冊,分裝10冊。從此語法從訓詁學中分出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中國人說了幾百萬年的話,作了幾千年的文,可是並不曾知道所謂有係統的文法,直到馬建忠的《馬氏文通》出版,才有中國第一部有係統的古話文的文法書。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寫道:“中國向無文法之學……以無文法之學,故不能率由捷徑,以達速成,此猶渡水之無津梁舟楫,必當繞百十倍之道路也。中國之文人,亦良苦矣!自《馬氏文通》出後,中國學者乃始知有是學。”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巨李鴻章從廣東到上海,囑馬建忠到衙門協理,馬建忠因連夜譯電文勞累,熱病發作於8月14日晨去世。

馬相伯為喪權辱國而痛心,他從歐美回國以後,就有創辦新式大學以救國的想法。認為“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他想開辦一所新式中西大學,教授歐美各國新知識,使學生掌握先進科學技術。這時,他弟弟馬建忠病故,自己已年逾花甲,怕不能實現辦學願望,就將屬於自己名下的祖遺家產——鬆江、青浦良田3000畝捐給天主教會。但教會接受了他的財產,並不辦學。馬相伯居住上海徐家彙土山灣,此時蔡元培執教南洋公學,兩地有五裏之遙。一天清晨,蔡元培專程來到徐家彙天主教會慈母堂,拜訪馬相伯。蔡元培很誠懇地說:“我意識到拉丁文是歐洲各國語言的根本,各國文的來源,大都出於拉丁。西洋一切古代文化如果不通拉丁文,那就無以了解。”馬相伯點頭道:“你的看法是對的。”蔡元培知道1896年梁啟超來滬辦《時務報》,曾向馬相伯、馬建忠兄弟學習了一年半時間的拉丁文,就說:“梁啟超跟過先生學了拉丁文,我冒昧地要求先生也教我拉丁文,請不吝賜教。”馬相伯同情維新運動,對梁啟超十分器重,曾勸他學習一種歐文且不宜出世太早,於是也對蔡元培勸道:“拉丁文在西洋已成為古董,大學以外,各學校都不大注意。中國學者更沒有搞的必要,況且大家都是中年人了,還有繁重的職務在身。學習外國語,如指望更有用,則非較長時間不可呢,我看還是不要動這個腦筋,能懂些英語就行了。”蔡元培求知心切,再三要求,每天步行而來步行而去,馬相伯為他誠心所感動,就接受了蔡元培的要求,開始教拉丁文,後來蔡元培又選派24名優秀學生到馬相伯處一同學習。1902年11月,南洋公學學生反對學校當局的封建壓迫,200餘人高呼“祖國萬歲”,集體退學。退學學生請示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中國教育負責人蔡元培協助組織“共和學校”,於是愛國學社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