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馬相伯教授拉丁文很有成績,風聲所播,雲南、陝西、山西等各省有誌之士都不遠千裏來滬求學。人數增加,也有擴大之必要,馬相伯就創辦學院,定名震旦,“震”為“秦”字的諧音,係古代外國對中國之稱呼,“旦”即“早晨”,“震旦”意為中國之曙光。在初創時,既無校舍,又無師資,馬相伯憑其社會關係,借天主教徐家彙天文台餘屋為校舍,聘耶穌會教士為義務教師。馬相伯自任監院(院長),因擔心個人勢單力薄,不能持久,就請托耶穌會團體主辦,以期長遠。由於耶穌會在兩年前曾接受過馬相伯的捐獻,同時也想借他所辦學校,傳播教理,就同意出麵支持。馬相伯將鬆江、青浦兩縣良田3000畝作為學校基金,當時地價值120萬元,後為了在盧家灣購地和建校舍,又捐獻現洋4萬元和英法租界地八處,當時價值10萬餘元。
當時,震旦有四個特點:一是尚自治,院內各部分實行學生自治製度。在馬相伯監督之下,悉歸學生管理,稱為幹事,除項微塵任總幹事、鄭子漁任會計幹事,為固定職務外,其餘幹事,在學期開始內學生選舉,輪流擔任。二是導門經,學院學業,僅限二年。馬相伯注重開示門經,養成學者自由研究的風氣。三是重演講,學院每逢星期日,馬相伯就召集學生進行演說,或主持討論學術,或研究時事,習以為常。他本善於演說,高談闊論風趣橫生。學生繼承他衣缽,出校門後,從事政治革命運動,受用不盡。四是習兵操,規定人人必習兵式體操,並請法國駐滬軍人為教官,有時還領學生荷槍實彈到法國兵營打靶,當時有人在道前說他壞話,他也沒有停止軍訓。不久,愛國社受《蘇報》案牽連,自動解散,其餘學生轉震旦。因此,震旦學院的學生具有民主思想。
馬相伯繼承中國書院傳統,吸取外國研究院特點,用名儒師徒傳授辦法,以60多歲高齡,親自教授拉丁文、數學、哲學,編寫《拉丁文通》、《致知淺說》為教材,視學生為家人子弟,共食同遊,循循誘導。馬相伯雖世奉天主教,但在院章規定教師上課,不談宗教;學生在院,不談政治。要學生專心學業。陝西青年於右任,1904年趕赴河南開封參加會試,這時他的《半哭半笑樓詩鈔》問世,洋溢著反清激情的詩篇,引起清廷驚恐,遭通緝。幸得友人相助,他匆匆離開到上海避禍,困處同鄉吳仲旗家中,無以為生。馬相伯便招他入學。當時《蘇報》案發生後,清廷很注意這類人和事,有人認為馬相伯這樣做法,不利於學校,馬相伯卻毫不畏懼。於右任入學震旦時,馬相伯為避開當局找麻煩,替他改名“劉學裕”(留學於的諧音)登記注冊。從此,於右任到馬相伯門下,並很快成了馬家弟子。當時革命學生中還有張鼎丞、李青崖、徐朗西、葉仲裕等。針對當時求學為做官的一種惡劣風氣,馬相伯說“予意古之學者,學而為人;今之學者,學而為官。今之學校,專在學位。課本而外,別無所求;分數既足,即可求官,舉國學子,趨忙於幹祿一途,無怪西人目中國為官國。予創震旦,故欲諸生習實學而轉授國人,為學幹祿者戒。”
在日本東京的梁啟超,聽到震旦學院成立的消息,十分高興,寫了《祝震旦學院之前途》一文:“吾聞有震旦學院設,吾喜欲狂。吾今乃始見我國得一完備有條理之私立學院,吾喜欲狂。該學院總教習為誰?則馬相伯先生,最精希臘、拉、美、法、意文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