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7月26日生於北京。啟功的始祖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兒子,排行第五,名弘晝,封“和親王”。其後代逐漸從王府中分離出來,至其曾祖時,家族已失去門蔭,要通過科舉找出路了。曾祖溥良,考中進士,入翰林,清末曾任禮部尚書、察哈爾都統。祖父毓隆,也是翰林出身,為典禮院學士,曾任學政、主考。

1913年父親去世,隨祖父生活。為祈福,祖父曾讓他拜雍和宮的一位老喇嘛為師,做記名的小喇嘛,取名“察格多爾劄布”。當時正是辛亥之後,清廷遜位,其曾祖絕意政治,不願居京城,以示不再過問國事。恰其曾祖有一門生,名陳雲誥,亦是翰林,家為河北易縣首富,廣有資財,於是出資在易縣城中購買房舍,請其曾祖居住。曾祖乃攜家人遷居易縣,啟功時年方三四歲。稍後,入私塾讀詩文。

1922年曾祖去世。家業因償還債務而衰落。

1923年祖父去世。家中變賣世藏書籍以作殯葬費用。當時母親克連珍與尚未出嫁的姑姑恒季華,都年僅二十餘歲,便挑起家庭生活重擔。恒季華為了教養這一線單傳的侄子成人,毅然終身不嫁,並把自己看做是這個家庭中的男人。啟功亦稱姑姑為“爹爹”(滿俗,“爹爹”即叔叔)。

1924-1926年在北京彙文小學和彙文中學讀書。幼年啟功看到祖父案邊牆上掛有大幅山水是叔祖畫的,又見祖父拿過小扇畫上竹石,幾筆而成,感到非常奇妙,便產生“做一個畫家”的願望。他在學校的習作,曾被學校選為禮品贈送給知名人士。

1927-1929年經長親帶領,拜賈羲民學畫。賈羲民博通畫史,對於書畫鑒賞也極有素養,見解卓識。他常帶啟功到故宮博物院看陳列的古代書畫,有時還和一些朋友隨看隨加評論,啟功也一一記下。這些活動使啟功深受啟迪和教育。啟功想多學些畫法技巧,賈羲民又將他介紹給吳鏡汀。吳鏡汀教授畫法,極為耐心,絕不籠統空談,而是專門把極關重要的竅門指出,使啟功長進很快。一次,一位長親命他畫一幅畫,說要裝裱後掛起,他感到很光榮。但長親又說:“畫完後不要落款,請你的老師落款。”這又給他很大刺激,從此發憤練字。

1930年經老世交介紹,從戴薑福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習作舊詩詞。由於老師的精心培育,加上他刻苦自學,從青年時候起,便對中國古典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2年與章寶琛完婚。章氏,滿族,長啟功兩歲。為維持生活,教家館,有時也作畫賣錢。

1933年經傅增湘介紹,受教於陳垣。陳垣看過他的作品,認為“寫作俱佳”,便安排他在輔仁中學任國文教員。此後幾十年一直在教育崗位,主要精力都在教授古典文學,中間也賣過字畫,但他說:“那隻是副業。”

1935年任輔仁大學美術係助教,業餘從事書畫創作。

1938年任輔仁大學國文係講師。抗戰勝利後兼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負責文獻館審稿和鑒定文物。

1949年任輔仁大學國文係副教授兼北京大學博物館係教授。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係調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並,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副教授,教授古典文學。同年加入“九三”學社,被選為“九三”學社北京分社委員,後又被選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程乙本作注釋,這是建國後首次出版的《紅樓夢》注釋本。1957年45歲時,母親和姑姑相繼去世。

1962年撰寫完成《古代字體論稿》和《詩文聲律論稿》兩本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