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4日,竺可楨對一年級新生作了《求是精神與犧牲精神》的講話,深刻、精辟地闡述了“求是”的涵義“所謂求是,不僅限為埋頭讀書或是實驗室做實驗。”而要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精神,要有刻苦耐勞,富於犧牲的精神,“憑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韙”,以使“真理卒以大明”。“求是”就是追求真理、堅持真理,不惜為真理而獻身,提出要“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他列舉布魯諾為了真理被燒死在十字架上;伽理略年近古稀還要被迫認罪;達爾文、赫胥黎不懼為舉世唾罵等。但是他們有那不屈不撓的求是精神,終能取得最後勝利。“君子蓋有舉世非之而不顧,千百世非之而不顧者,亦求其是而已矣,豈以一時之毀譽而動其心哉,此為我校求是精神之精義。”“求是”乃成為浙大之校訓。
竺可楨講話後的第二天,日軍18架飛機在浙大的臨時校舍投下118枚炸彈。
確立“求是”為校訓後,竺可楨特請馬先生作校歌,馬一浮欣然從命,他根據大學的使命特點和校訓創作了“大不自多”校歌。此歌分三章。首章說明國立大學之精神;次章說明國立浙江大學之精神,發揮校訓“求是”兩字之真諦;末章說明國立浙江大學現在之地位,及其將來之使命。歌的核心乃“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馬一浮作的這首歌詞,因為引用了較多的古典,用的是文言文,不太通俗。竺可楨總覺該歌詞詰屈聱牙,不甚順口,擬請豐子愷先生另寫,但豐子愷當年在浙江第一師範就讀於李叔同門下的時候,就常常跟隨李叔同到馬一浮處聽他談哲理和佛學,因此,以馬一浮之詞為妙,不願作詞。1941年6月,竺可楨致函著名作曲家、當時國立中央音樂學院的應尚能教授,請其試為該詞譜曲。同年8月7日,應尚能教授完成譜曲的工作,並寄給浙大。稍後三日,由湄潭二學生將該曲取出,並定於次日的音樂會上演唱。8月10日,在湄潭浙大附中禮堂,由“回聲”歌詠隊員演唱該曲。竺可楨聽後嫌其太長。8月14日在遵義,竺可楨召集各院院長及塗長望、黃羽儀、張藎謀、蘇步青、王勁夫、新聘之金城、豐子愷、邱仲廉及學生代表虞承藻等審查校歌,由“回聲”“大家唱”“海韻”三隊隊員八九人演唱,計先後唱三次,全歌需時約三分鍾。校歌共分三段:自“大不自多”至“爾聽斯聰”為第一段,“國有成均”至“嗟爾髦士、尚其有聞”為第二段,“念哉典學”至“天下來同”為第三段。竺可楨聽後感到太長,擬取其第二段或二、三兩段,但多數到會者認為該曲為一整體,從詞意到曲調均不能分,故仍維持原狀。並經校務會議通過,正式定為浙江大學校歌。
1940年初,浙江大學遷到了遵義。浙大理學院、農學院和師範學院的理科,落戶在距遵義75公裏的湄潭縣城文廟。至此,浙大首遷浙江建德、繼遷江西吉安與泰、廣西宜山,終至貴州遵義、湄潭,曆經四站,曆時三年,行程達五千多裏。浙大師生創造的文軍長征,可謂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壯舉。從此,浙江大學在貴州堅持辦學6年半,凝聚了一批著名教授和愛國學生,保住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學家,為中國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湄潭辦學期間,由於胡剛複的努力,事必躬親而嚴格認真,使浙大理學院迅速進入興盛時期,辦得很有特色。當時理學院各係不但教學工作出色,科研工作亦蓬勃開展,各係每周均有科學報告會。為了提倡認真讀書和科學家獻身科學的求是精神,胡還親自向全校師生作報告,講述伽利略、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等科學家的科學思想和貢獻、探索自然規律的求是精神和偉大的人格,並諄諄教誨學生學習他們不畏強暴、堅持科學真理的偉大精神。胡認為一個大學有義務向周圍社區傳播科學文化,遂向當地群眾播下科學種子和普及科學知識,鼓勵各係推廣科研成果,要求各係必須於校慶時向民眾開放實驗室,安排各種科學實驗,以豐富直觀的自然現象和認真的講解使群眾了解科學和運用科學。在浙江大學期間,胡剛複還特意為理科各係學生開設了一門“高等物理學”以加深本係和外係學生對物理學的認識,培養學生對邊緣科學的興趣。
胡剛複與竺可楨意見一致,認為要成功辦學首先要延聘高水平和愛護學生的優秀教授。此後在浙江大學遷到貴州遵義、湄潭的6年中,原有教授都安心教學科研。胡剛複還增聘了數學係蔣碩民、徐瑞雲,物理係盧鶴紱、丁緒寶,化學係王葆仁、張其楷,生物係羅宗洛、仲崇信、江希明等教師,陣容大為增強。其次,他認為要有優良的圖書、儀器設備,方能請到好教授。當時王葆仁辭去同濟大學理學院院長來浙江大學任化學係主任,就是因為浙江大學化學係的研究條件好,理學院各係圖書、設備也都很好。
而隨著梅光迪的到任,張蔭麟、胡剛複、王煥鑣,前東大學生郭斌和(白璧德弟子)、張其昀、陳訓慈等亦相繼抵達,加上劉節、錢基博等新聘人員,“學衡派”的陣地已遷移至浙大。郭斌和掌中文係,邵祖平與焉,時吳宓幾欲受聘浙大,不能行,其聞新文學派之豐子愷任職浙大,朱光潛說彼向之請教教授新文學,吳至大受刺激;外文係則梅光迪主持;史地係則張其昀、張蔭麟、錢穆等,人事如此,則發揚“學衡精神”,有“大一”要上古文課,文、師學生要上文選課,郭斌和還將所有白話作文一律不及格處理,至當時中國“三大中學”之一的浙大附中畢業高考,因而大多轉往北大、清華而盡避浙大及中央大學。當時文學院知名教授若錢穆、錢基博、繆鉞、豐子愷、王駕吾、向達、孟憲承、陳樂素、鄭曉滄、張其昀、賀昌群、夏鼐、郭斌和、黃翼、孫大雨、費鞏、吳定良、浦薛風、王庸、劉節、田德望等等濟濟一堂,可謂星漢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