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府,古已有之,但把高等學府稱為“大學”,在我國則是清朝末年之事。1895年,被譽為“東方康乃爾”的天津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的前身)創立,這就是我國第一所新式大學。在當時,其頭等學堂的畢業生可免試進入美國哈佛、耶魯等著名大學。有意思的是,出任該學堂的首任督辦,也就是我國的第一位大學校長,竟是素有中國“商父”美譽的盛宣懷。以“銅臭”之身,聚書香之氣,盛宣懷在中國教育史上的地位的確耐人尋味。
科舉場上的失意人
盛宣懷,1844年出生。祖父盛隆,舉人出身,當過浙江海寧州知州。父親盛康,進士出身,當過布政使。盛家雖也可謂是書香門第,但祖父兩人都比較注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對孩子的“學曆”教育抓得不是很緊,盛宣懷有時隨父親居住官邸,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時回到老家盛宣懷府第,攻讀經書,接受傳統教育,其間,他也並非心無旁騖,而是經常參與設義莊、增祭田、建義學、修宗譜等具體事務的規劃。
成長於這樣一種環境的盛宣懷,八股文章了了,應試能力平平,所以他在1866年考中秀才後,鄉試三次不中。然而,盛宣懷落榜不落誌,慨然以匡時濟世自期,從此絕意科舉,積極致力於“有用之學”,對天下之事,均“事事研求”。
洋務派中的佼佼者盛宣懷畢竟是一個有家庭背景的人,雖然沒有正規文憑,但“找工作”並非難事,1870年經人推薦,盛宣懷來到湖廣總督李鴻章幕府做了機要秘書。一方麵有貴人提攜,另一方麵盛宣懷也確有真才實學,所以隨侍李鴻章期間,他“磨盾草檄,頃刻千言,同官皆聯手推服。曆練日深,聲譽日起”。受垂青的盛宣懷在亦官亦商的道路上,特別是洋務事業中如魚得水,其匡時濟世的抱負也得以施展。
據史料記載,在洋務派掌握的輪、電、煤、紡四大企業中,盛宣懷直接管理的有三大企業。在出任郵傳部右侍郎時,該部主管的鐵路、電報、航運、郵政事務中,前三項皆為盛宣懷創辦。而且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電信企業、第一家內河航運公司、第一條南北鐵路幹線、第一家國人自辦的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等等,作為中國當時最大的工商業資本家和全國首富,盛宣懷享有“商父”之譽,實不為過。
在當時,清政府當權者也都給予了盛宣懷很高的評價。李鴻章自不必說,屢屢向朝廷推薦,盛宣懷必能幹濟時艱,為國大用;洋務派的首領人物張之洞也稱讚盛宣懷是通曉“官法”、“商業”和“洋務”的能人;甚至連慈禧太後也曾說過,今日看來,盛宣懷是不可少之人。所以,在仕途之上,盛宣懷也很順利,曾先後任天津海關道、大常寺少卿、會辦商務大臣、郵傳部尚書等職。
盛宣懷的經世之才也得到孫中山的賞識,在成立中華民國之後,身為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通過其代表招募盛宣懷,並表態“外間輿論過激,可代為解釋”,然而盛宣懷卻認為孫中山在興辦實業方麵“有理想而無經驗,不足與謀也”。
教育史上的留名人
盛宣懷與中國現代教育有著不解之緣,其創辦北洋大學堂僅僅是一個開始。盛宣懷為什麼如此熱心教育事業,究其原因,恐怕與他自身的經曆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一方麵他是傳統科舉製度的受害者,另一方麵,與“西學”相似的經世之學使他終生受益,特別是通過從事洋務事業,他深知“西學”的重要,卻又深感自身知識的不足,在具備一定經濟基礎之後,捐資建學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所以說,盛宣懷堪稱我國捐資創辦大學的創始人,而且在他的整個辦學理念中,莫不閃現著“經世致用”的光輝,他為北洋大學堂定下的校訓就是“實事求是”,這個治學理念延續至今,始終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