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盛宣懷更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他認為國家欲圖自強,籌設學堂、培育人才是關鍵。他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西國人材之盛皆出於學堂”。在他的倡議下,1895年10月2日,光緒帝禦筆欽準設立北洋大學堂,這一天也成為中國第一所大學建校紀念日。
北洋大學堂創建後,盛宣懷秉承“事事研求”的人生宗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辦學方針,形成了“西學體用”的思想理念。
首先,盛宣懷采用專家辦學模式,奏明皇帝“須遴選深通西學體用之員總理”,聘請美國教育家丁家立具體掌管設在天津的大學堂,並聘請了一批外籍教員。
其次,針對當時清王朝在處理內政外交上急需熟悉法律的人才,以及急需開發礦業資源、發展機械加工工業的實際,盛宣懷開設了法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機械工程等學科,並隨著事業的變化,及時改變專業設置,添設新的專業。
第三,盛宣懷認為“師範、小學尤為學堂一事務中之先務”。所以他又開始了培植師資和生源的工作,1897年他建立了我國教育史上第一所新式師範學院,以及第一所外院(即小學),連同相當於大學附中的北洋大學堂二等學堂,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三級學製,為中國新式係統學製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第四,盛宣懷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培養專門人才。學生入頭等學堂先學習第一年基礎功課,學完後,由總辦、總教習察看每一個學生的資質,酌定今後的學習內容;即便是出國留學,也要根據每人的資質,選其專門學科去深造。
第五,確立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校風。
盛宣懷除了創辦了北洋大學堂外,他還創設了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南洋公學附設譯書院、電報學堂等。為適應清政府經濟特科的選拔,他精心開辦了“特班”,專門培養政府官吏,如為發展鐵路事業,開辦了“鐵路班”。
盛宣懷與大學教育的淵源並不隻體現在他親自創辦的這些學堂上,1916年4月27日他去世之後,其十餘萬卷的藏書被民國政府一分為三,分別給了聖約翰大學、上海交大和山西銘賢學校。解放後,這些藏書的分配又被作了重新調整,安徽大學、華東師大、山西農大成為新的受益者。甚至連盛宣懷與朋友來往的六百封信劄,也被香港中文大學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