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基本目的,同時對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與教育對象的不同規定了具體培養目標。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用係統論觀點分析,生活教育理論是一個由生活教育的目的、原理、原則和基本途徑構成的完整的教育理論體係,具體表現為一個目的、三大原理、七條原則、七項措施,分析如下:生活教育目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生活教育是“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的提高、進步而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而辦的教育”,是“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權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國民”,是對學生進行“心、腦、手並用”、“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相合”的“全麵教育”。

所以說,生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指向社會的、民族的、整體的,為人民生活向前、向上需要的,為民族、為大眾求解放、謀幸福,培養“生活力”的教育。

其次是指向社會個體的,即培養人的多方麵的素質的教育。

總之,生活教育以人的全麵發展為基本目的,同時對根據社會生活的發展與教育對象的不同規定了具體培養目標,其核心就是啟發兒童、青年、人民大眾改造社會生活的覺悟,培養手腦結合的實踐創造能力,從而去改造生活,創造新的人生,創造新的中國、新的世界。

生活教育三大原理。陶行知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何謂“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無目的生活是無目的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所以說“生活教育”包含的主要精神是:生活有教育的意義,具有教育的作用;生活決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在改造生活的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生活即教育”主張對傳統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進行批判。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第二基本原理。何謂“社會即學校”?陶行知認為:“整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範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陶行知為什麼主張“社會即學校”呢?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裏麵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他說,“社會即學校”這一原則,要把教育從鳥籠裏解放出來,而“學校即社會”就好像把一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裏捉來關在籠子裏一樣。

所以說“社會即學校”反映了學校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即社會決定學校,學校為社會服務;陶行知主張社會即學校是為了改革學校脫離社會實際的弊病,把學校辦成促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陶行知把整個社會、整個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範疇,從而把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聯係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係,即當今講的社會終身教育體係。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也是陶行知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訓。什麼是“教學做合一”呢?陶行知認為:“教學做合一有兩種含義: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說明”;“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情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所謂‘做’是包含了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的意思”;“教學本質是學習,而‘學習’也就是實踐,學而後能教人”。這一點,就是說“教學做合一”。

所以說“教學做合一”的實質是:“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為要避去瞎做、瞎學、瞎教,所以指出“在勞力上勞心”,以期理論與實踐之統一。這一原理將“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認識論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