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意圖之一是改變舊傳統教育脫離實際弊端,又是為了把學生從視為“字紙簍,死讀書,死教書”的教學轉到重培養學生能運用“活的知識”、有“行動能力”、有“生活力”、“有創造力”的軌道上來。
生活教育原則。根據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之物質》一文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質,即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曆史聯係的,人們給出了生活教育的七大原則:實踐性原則。陶行知說:“人類和個人的知識的媽媽都是行動。行動產生理論,發展理論。行動所產生發生理論,還是為的要指導行動。引著整個生活衝入更高的境界。”陶行知在這裏明確指出知識來源於實踐而又指導實踐的認識規律,他明確指出“學習”就是實踐,“教學做合一”的“做”則是更廣泛意味的生活實踐。
科學性原則。陶行知說:“教育必須科學……教育的內容也必須包含並著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否則不能前進。”“任何教師必須擅長一門自然科學,沒有自然科學訓練的,不配做現代的教師。”“做一個現代人必須取得現代的知識,學會現代的技能,感覺現代的問題,並以現代的方法發揮我們的力量。”
前進性原則。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與時俱進”的,“要隨時隨地地拿些活的東西去教那些活的學生,養成活的人生”。抗戰時期,陶行知提出:“拿抗戰的生活來克服妥協的生活。”抗戰勝利後陶行知提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國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全民性原則。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大眾的教育,大眾自己辦的教育,大眾為生活解放辦的教育。”陶行知提出“衝開校門、衝開村門、衝開城門、衝開國門”,實現“不論宗教信仰、種族、財富及所屬階級有何不同,男孩與女孩機會均等,男子與女子機會均等,成人與兒童機會均等”的全民教育。
終生性原則。陶行知說:“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是畢業;學習為生活,生活為學習。隻要活著就要學習。”
陶行知提出終生教育的主張,要求人們活到老學到老,是難能可貴的,也符合世界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即終身教育學習趨勢。
創造性原則。陶行知說:“我們要打倒傳統的教育,同時要提倡創造的教育。”“創造的教育是以生活為教育。”我們的教育非但要教,並且要學、要做,教而不學、學而不做,叫做“忘三”。我們要能夠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陶行知一貫反對死讀書、死教書的舊教育,提倡活學活用的創造教育。他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全麵性原則。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麵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
這表明生活教育的目的是根據社會人生的需要,促進身心手腦的全麵發展。陶行知從鄉村教育五目標(“康健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改造社會的精神”)到民主教育目的(“民主教育應該是整個生活的教育……他應該是健康、科學、藝術、勞動與民主積成的和諧的生活,即和諧的教育”)及實踐,都充分體現了體、勞、智、美、德全麵發展的教育思想。因為“生活教育”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生活教育六項措施。為實施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曾提出過各種各樣措施,采取過多種方法,並躬行實踐,為中國教育尋覓曙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具體措施有:要改造城鄉教育,以培養學生“征服自然,改造社會”的活本領,使每一個鄉村有充分的新生命;要普及全民教育,以達到個個識字,人人明理;提倡普及科學教育,推廣現代科學技術;創辦新型的試驗學校,探索教育改革新路子,創辦曉莊師範、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要培養大批立誌改造社會、改造鄉村的新型教師隊伍,這一教師應該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是一批“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愛滿天下”,“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人;創造適合國情,適合生活需要的大教育體係,使社會與學校打成一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打成一片,社會大學是這一主張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