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認為“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學生所能得到的隻是頭腦裏貯藏一些未經消化的、不理解和不真實的知識而已”。對這種理論脫離實際的傳統教育,陶行知在《創造的教育》一文中明確指出:“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他還創作了《手腦相長歌》:“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可見,培養“手腦雙全”、“開天辟地”的開拓型、創造型新人,乃是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的目的。因而,陶行知指出,教育的一切創造,歸根到底是為了培養出理想的新人,去創造新的天地。為了創造真、善、美的活人,他主張學校要培養“有生活力的國民”,使學生“做一個現代人”,學到現代的知識和技能,使其能抵禦疾病,擺脫落後,趕上時代,去開發現代文明的寶庫。陶行知創造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方向,就是為了使教育成為爭取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以及爭取人民的民主和幸福的工具。創造教育的內容。陶行知認為,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鬥爭所獲得而傳下之精華。創造的兒童教育,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民族與人類。他明確指出教育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之工作,為民族和人類作貢獻。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的內容是很豐富的。我們以他創辦的育才學校為例,來分析其內容。

“創造健康之堡壘”。陶行知清楚地知道“健康第一”的重要性,認為我們的生活是為整個民族乃至全人類所有,我們要以衛生教育與環境衛生代替十分的醫生,使得一點一滴的生活力與創造力都不致浪費。他把個人的身體健康同整個人類的幸福聯係起來,教育師生為了民族與人類,要“創造健康之堡壘”,並指出創造“健康堡壘”的幾種做法,這對我們今天仍是很重要的。

創造藝術之環境。陶行知認為,創造性地建設生活、學習和工作環境,是學校對師生進行創造教育的最生動、最直接的教材。這種創造性建設環境,就是使學校的校容整齊清潔、井然有序,使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他重視校址的選擇,因為學校的良好環境有助於師生創造性地學習、工作和勞動。陶行知不僅重視自然環境,而且還教育師生利用自然環境進行藝術創造,以培養師生高尚的和美的思想情操,鼓舞師生為大眾的幸福而創造。他們還把校外的一片鬆林命名為“普希金林”,開辟成一座文藝園地,學生們在這裏舉行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各種文藝活動。藝術環境的創造既為同學們的成才創造了有利條件,又發揮了他們的創造精神。

創造生產之園地。創造生產園地之目的“是希望在創造勞動的洪爐裏,使那些懶得動手或把生產當作玩藝兒幹的人,漸漸克服自己的弱點,把自己造成手腦雙揮的小工人”。陶行知受延安生產自給的啟示,動員師生開荒自給,對學生進行“寸土運動”、“一寸黃土一寸金”的教育,用集體的力量使地盡其力,自給自足。生產園地之創造,既培養了“手腦雙揮”的小工人,渡過了經濟難關,又開辟了育才學校的新天地。

創造文化之氣候。陶行知認為,要使人們各自的稟賦得到發揮,學問長進,成就大事,就必須“創造追求真理之氣候”。他還指出:“學問之氣候也可以說是追求真理之熱忱,與其所需之一定文化養料及其豐富之配合所構成”。如何創造呢?他指出:“追求真理之熱忱”,“有賴於集體或彼此之鼓勵”,“但所賴以追求真理之文化養料之配合則有待於創造”。基於這樣的認識,陶行知非常重視“文化之氣候”的創造。他創辦的育才學校,很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麵發展。在學製上,育才分設自然科學、文學、音樂、戲劇、舞蹈、繪畫七個組,使學生按自己的專長和愛好接受專業訓練;還開設普修課,人人必須掌握語文、數學、外語、治學治事的方法這“四把文化鑰匙”,在普通文化知識基礎上進行特殊專業的教學,使兒童獲得基礎知識、技能,懂得一般做人的道理,同時根據他的興趣、能力引導他將來成為專門人才。陶行知認為,“我們除了培養求知之熱忱以及大自然、大社會之博觀約取外,必須有自然科學館、社會科學館、藝術館、圖書館之建立……”“對於文化養料搜集得愈豐富,配合得愈適宜,則其有助於學問之長進愈大”。他很重視圖書館的作用,主張“流動圖書館應普遍設在學校裏,供大眾公閱”,認為流動圖書館為大學自學的主要機關,必須努力普及。他所創辦的育才學校的圖書館有大量藏書,其中有許多進步書刊,師生們從中學習知識、探求真理,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為了創造文化氣候,陶行知還先後請了不少專家、學者來校講學。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濃厚的學術氣氛,在育才學校這個適宜的“文化氣候”中,許多人才幼苗都成長起來。育才學校為即將誕生的新中國培養了大批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