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的方法。為了培養“手腦雙全”的理想的新人,去開創新的天地,陶行知以“既勇於百折不撓、大膽創新,又善於堅持真理、細心探索”的科學態度,躬行於創造教育活動中,創造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育才二周歲之前夜》中提出的初步人才之路,是他的創造教育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培養、創造有創造力的學生集體。陶行知認為,有創造力的學生集體有“自動的能力”、“自覺的紀律”來影響和引導著全體學生,它能夠以集體的努力共同探討追求真理,以集體的力量創造“健康之堡壘”、“藝術之環境”、“生產之圖地”及“學問之氣候”。他把培養一個以進步思想為指導的、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學用結合、朝氣蓬勃的學生集體作為教育者的首要創造,在這個有創造性的集體生活中培養有創造能力的學生。他還指出,“集體創造的目的在於運用有思考的行動產生新價值”。他非常重視集體和諧的創造,“在一個集體中,每一個活人之塑像,是這個人來一刀,那個人來一刀,有時是萬刀齊發。在刀法之交響中投入一絲一毫的雜聲,都會中傷整個的和諧”。這對今天我們協調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和影響,一致對下一代進行教育,是有重要借鑒意義的。

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精神。陶行知認為,教育者要啟發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首先要以赤子之心真誠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兒童,發現兒童的創造力,進一步把兒童的創造力解放出來。他提倡的“教學做合一”實際上就是理論聯係實際。他提出要編出能“引導人去做,引導人去想,引導人產生新的價值”的且有助於培養創造性的新的教科書來。教學中,育才學校貫徹理論與實際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教師十分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他明確提出教育要做到五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撕下束縛兒童創造力的裹頭布,讓兒童去想、去思考;解放兒童的雙手,要“手腦並用”;解放兒童的嘴,兒童得到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解放兒童的空間,因為創造需要廣博的基礎,“鳥籠式的學校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發展,……解放了空間,才能搜集豐富的資料,開拓視野,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無意創造的傾向……”;解放兒童的時間,就要讓兒童從容消化、思考所學知識,去接受自然和社會的寶貴知識,積極去創造。陶行知的五大解放,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工作仍有重要的意義。解放兒童的創造力,是為了培養發揮兒童的創造力。如何培養?首先要為兒童創造力的發展提供體力的與心理的充分的營養,包括健康的體魄,清醒的頭腦,淵博的知識,創造的欲望,事業心以及意誌、求知欲、自我批評精神等個性特征——非智力因素,因為創造力是架在個性與才能之間的橋梁。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學習和思維,以利於發揮創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這猶如“鬆樹和牡凡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他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指出“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育才的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特長進不同的專業組。育才的教育方針是:“已發現有特殊才能者采取既專且博之原則;未發現有特殊才能者采取先博後專之原則;中途發現所入之組不合性情,或發現另有更高之才能時,得也轉組等”。這個方針對我們今天實施因材施教原則仍有很大啟發。

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陶行知認為,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文化鑰匙主要有四把,即國文、數學、外國文、科學方法。”他用“點石成金”的典故形象說明文化鑰匙的重要意義。他強調將文化鑰匙交給學生後,“要在開鎖上指點。若當做死書讀,上起鏽來,又失掉鑰匙的效用了”。他還主張把唯物辯證法這把文化鑰匙交給大眾,發揮大眾的創造力,創造出一個新天地來。培養學生的“自動力”,重視學生對文化科學知識的探求。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方法,還必須有敢於創新的“自動”精神,善於觀察、探索、思考。他指出生活、工作、學習倘使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貫穿於全部的生活工作學習之中。自動是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可以實現。他十分重視內因的作用,主張教育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他強調要認識客觀規律,掌握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方法。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陶行知讓學生通過行動、觀察、看書、談論、思考“五路探討”去追求真理。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是在舊中國“三座大山”高壓下產生的,自然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但是,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及終身教育理論,確實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並繼續發揚光大的寶貴遺產,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